【www.cnmengfu.com--总结报告】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可见,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课堂教学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如何加强德育工作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可见,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认真研究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楚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的德育因素深入体会,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精心设计教学,把握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

  德育教育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进行、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把握住时机有利于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要寓德育教育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不能因为思想教育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也不能只顾及教学而对德育敷衍了事,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德育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目的。

  三、把握学科特点,增强德育教育的生动性

  要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如:①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②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教师可经常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了“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布置学生“设计铺设自来水管的最佳方案”;学了计量单位后,让学生测量操场的跑道长度、教室的面积等。这样,学生将逐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生活与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更好地为建设祖国服务,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③在地理教学中,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领土辽阔,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有960万平方公里,山川秀丽,资源丰富。④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要抓住“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例如:教学《全家福》一课时,通过搜集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养育自己的典型事例,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习《贴春联》一课,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浓浓的春节气息,通过对家乡民间文化传统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要以此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教育,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样,伴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便能发挥育人的整体效应。

  四、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德育教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还应选准它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面对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耐挫能力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吃苦,自理能力差,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道德观念、集体观念、节俭思想意识淡薄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认准学生精神需求的同时对症下药,对其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例如:在讲授《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时,针对当今学生耐挫能力差这一精神需求,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遇到困难时应该做到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的乐趣,从而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以此为德育教育的渗透点是教师最佳的选择。

  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将品德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门知识去传授。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问题在情境中提出,呈现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主动的教育过程。

  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渗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教材,教师除了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特点,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融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课堂教学如何加强德育工作

  一、明确德育工作重点,努力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1.抓组织建设,构建网络。学校应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的作用,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齐抓共管,层层负责,不留死角,确保各项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2.抓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学校要在抓好法制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开辟法制宣传园地,利用黑板报、演讲比赛等形式系统地安排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师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3.抓主题活动,丰富内容。通过举办法制教育讲座,观看法制教育图片展,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印发普法宣传材料,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法律意识。

  4.抓制度建设,建立常规。学校要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入手,让学生自觉地认识自己,教育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要通过设立文明监督岗,组建精神文明倡导队,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等主题班会活动,纠正学生的不文明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落实德智齐抓的教学环节,积极实践,寓德育于教学过程中

  1.有的放矢,培养自信。职业学校的生源大多数是经过各类学校筛选后的升学无门者,这些学生大都自卑、迷茫、失落、自暴自弃,对前途失去信心,把自己封闭在自卑的心理牢笼中,什么都不敢想,也不愿想,因而什么都不想做,毫无目标,虚度光阴。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关心学生,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自卑心理与厌学心理。在教学中,要热情鼓励,正确引导,使他们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才观,确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发奋努力,刻苦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技术人才。

  2.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全面落实教学任务。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教学应以实验实训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而忽视文化课教学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加之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很少,实训设备奇缺和不配套,因此学生终日无事可干,推天度日,不求进取,既无压力也无动力,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懒散、贪玩、享乐等恶习,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关系,特别是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职业学校学有所获,有所作为,为学好专业技能,成为懂理论、精技术的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如何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若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baogaozongjie/39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