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自我评价】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以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摘 要 文章从李鸿章所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评价了他的所参与的几项重大历史事件,一分为二地对其历史功过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更多地肯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中推动性的积极贡献。

  关键词 李鸿章;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一、李鸿章与他的时代

  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时值晚清。当时,欧洲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工业飞速发展,英国更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大洋彼岸的美国自1783年正式独立以来,也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经济飞速发展,日益强大。

  然而,就在资本主义各国飞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却仍处于闭关锁国状态,拒绝外来的先进资本主义文化,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荒诞梦想之中,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队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

  李鸿章正是出于这样一个时代,一个风雨飘摇、时局动荡的年代。大清江山在列强的枪炮下岌岌可危,而民间反清的运动又一浪高于一浪。虽然清朝已经腐朽不堪,但清朝却是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因此,大清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中国,而李鸿章等清政府的重要官员就是大清,就是中国。

  就这样,李鸿章被时代的浪潮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镇压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签订不平等条约……正是这无数的“不得不出手、不得已而为之”,使得他一生毁誉参半。

  二、镇压起义与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之后,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南方兴起,并迅速壮大,一度占据中国半壁江山。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李鸿章先是参加了曾国藩的湘军幕僚,后又组建淮军,大力镇压起义,摧毁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虽然因为是农民阶级领导而有着各种各样的局限,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来讲,它的革命性和部分思想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所以,镇压太平天国可以说是李鸿章地主阶级局限性的集中体现。

  虽然李鸿章参与扼杀了太平天国这场有进步意义的起义,但他也做了在当时来看很有进步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在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下,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发展。

  三、外交与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曾代表中国出访了俄国,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家,面对资本主义强国,作为中国的代表,74岁高龄的李鸿章并没有输掉民族气节。有人曾回忆过李鸿章出访时的一件趣事:在李鸿章到达德国时,为表示欢迎,须演奏各国国歌,而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国歌,于是,轮到中国时,李鸿章气定神闲,清了清嗓子就开始高唱家乡民歌,一下子把全场人都震了。

  但是,中法之役中,中国占据了优势,李鸿章却自知大清国力无力与法国长期抗衡,不顾前线将领的反对,决定“乘胜即收”,并很快与法国达成和议,签订《中法新约》。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作为中方代表签订《马关条约》,更是招来一片骂声;后来,由于中国所割辽东之地侵犯了俄国的势力范围,李鸿章有意联俄制日,因此又引出了俄国主导三国干涉还辽并向中国索取东北利益作为还辽好处的中俄密约等等风波。二十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兴起,导致八国联军侵华,联军进逼京津,朝廷又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去收拾残局,最后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不久之后,年近八十的李鸿章便与世长辞。

  四、对李鸿章的评价

  诚然,李鸿章做出过很多招人唾骂的事情,譬如残酷镇压太平天国,又譬如一生签下30多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就连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也都不顾病体之难,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另外,关于他经手签订不平等条约之事,虽不可否认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灾难,但我们不应忽视,清政府的每次次议和是在全面战败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敌人炮口下的“议和”,清政府无论派谁为代表,都不可能改变战败受辱的地位,因此不能把这笔烂账都算在李鸿章一个人的头上。

  总的来说,我认为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应当是功大于过的,无论对历史的进城还是对中国的发展,都起了相当大的推进作用。若没有李鸿章,便没有洋务运动的发展,若没有洋务运动,也就没有中国最初的工业化,更没有大量取得了实效的民用工业和后来的民族资产阶级。另外,尽管李鸿章代表请政府签订了一些列不平等条约,但是在诸多外交活动中,李鸿章却表现出了可贵的民族气节,为中国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李鸿章在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称自己为“裱糊将”,大清国哪里漏了他便去哪里补一下,但却只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可见,李鸿章的失败是历史大环境所造就的必然,但我们不得不说,他已经在自己的时代中沿着自己的原则路线,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在世人的心里的形象的爱国臣子,但也有人说李鸿章是卖国贼,而李鸿章的师傅曾国藩是这样评论李鸿章的:拼命做官。其实李鸿章之所以会被时人和后世都骂作“卖国贼”,主要与他“主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关,好像他就是“卖国”的专业户。本文详细谈论了李鸿章历史功过之说。

  清末乃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840—1949 年,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段,特别是在清末的五十年,它比打打杀杀的“五胡十六国”时还要复杂得多,用李鸿章的话说,他们所遇到的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但当时能有李鸿章这么头脑清醒的人还不太多,都还在浑浑噩噩,继续做“天朝上国”的美梦。

  要想“制夷”,必先“师夷”,个中道理,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早就说过,问题是“师夷”之论曲高和寡,没多少人愿意听,做起来更难。这是因为,如果“师夷”,至少会遇到思维与感情两大障碍。论思维,历史的辉煌早已昭示,只有别人向我们学习的道理,哪有“用夷变夏”的道理?论感情,中国人不仅很讲面子,还很讲气节,怎能拜强盗为师?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强调“师其所能,夺其所恃”,他既明说,也真干,虽然经常碰壁,他和老师曾国藩等还是发起了以“师夷”为主的洋务运动。

  由于英法联军把清军打得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还惨,北京首次遭劫,连咸丰皇帝都在惊恐中丢了性命,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也同意“师夷”。曾国藩、李鸿章等力排众议,从创办军事企业开始,率先把机器引进国内,机器工业开始出现零的突破,我们不要小看它的重要性,以及它将带来的许多连锁反应。正如马克思所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不要以为清朝的新式军工企业就只有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的一面,当知那时的太平天国已如强弩之末,已经对清朝统治者不构成主要威胁了。

  在坚持改革与开放方面,当时没有谁比李鸿章做得更好

  乃师曾国藩死得较早,李鸿章就秉承师教,并以后来居上的架势,创办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民用企业,包括轮船运输、机器采矿、铁路、电报等。有人说李鸿章创造了四十七个“第一”,这未必精确,但在当时坚持改革与开放方面,没有谁比他做得更好,他办洋务的功劳最大,这是毫无疑问的。李鸿章是一个有远见有能力的人,他坚持办洋务,不怕谤议和围攻,他还主张用西方人才的标准来选拔中国的人才,“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改变八股取士的落后方法。这就打破了文化民族中心主义,在当时很不容易。面对守旧者的轮番围攻,他仍坚持自己的见解:“综核明实,洋学实有逾于华学者”,虽然我国历史悠久,“我未见圣人留下几件好算数器艺来”。这是一个夹着尾巴做人的爱国者,他为谋求国家的富强做了不少实事。

  李鸿章之所以会被时人和后世都骂作“卖国贼”,主要与他“主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关,好像他就是“卖国”的专业户。但要知道,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同西方列强是“战”

  好还是“和”好,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打不行,打又常常打不过,结果只有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带来更大的灾难。况且,李鸿章只是受命签约,并不代表他个人的意愿,他也不是没有据理力争过,但毕竟弱国无外交啊。

  日本政府破译李鸿章谈判底价,让其十分被动

  在西方列强看来,这个一米九左右的清朝大臣仪表堂堂,办事讲成效,也很有威严。但在甲午战败后,既凶狠又狡诈的日本政府通过破译李鸿章的电报密码,已经知道清朝的谈判底价,使李鸿章十分被动。他奉命去马关谈判时,在谈判桌上力争,不同意割地,也不同意赔三个亿,但日本政府特别霸道,几乎毫无协商的余地,使他回天无力。在力争过程中,李鸿章还遭到日本浪人行刺,左脸被打伤,子弹留在体内,直到回国后才取出。受伤住院时,年逾古稀的李鸿章还高兴地说,挨枪使日方理亏,他们也该对我方作出让步了,这何尝不是好事。结果,日本少要了一亿两银子。从李鸿章的受伤态度中就可知,他也在以国家利益为己任啊!西方学者对孙中山这样的革命领袖的评价尚不一致,但对李鸿章的评价不仅基本一致,而且还相当高。

  梁启超赞李鸿章:虽败亦豪

  甲午战败曾使李鸿章的声名一落千丈,但我们不能断言洋务运动就因甲午战败而“彻底失败”,也应冷静地分析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北洋舰队在1888 年成军之时,我国的海军实力在世界上排名第八位,日本那时还赶不上。但北洋建成后,就一直没有再投入军费更新装备,而日本则奋起直追,后来居上,最后在甲午战争中占了上风。梁启超赞同当时西方的评论,说“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李鸿章“虽败亦豪”。至于李鸿章在同左宗棠为“海防”与“塞防”谁最重要争论时,提出放弃新疆的错误认识,值得批评,但不等于他就是“卖国”。当知由于晚清的积贫积弱,有此糊涂认识者还大有人在,谭嗣同不就主张拍卖“大而寒之”的新疆等地来筹款变法吗?

  当然,李鸿章不是没有缺点,不必美化。他办事灵活,很重感情。他是靠淮军起家,所以对淮军将士及后人都很照顾,合肥人找他办事,他经常二话不说,这也说明他缺乏原则,易感情用事。曾国藩说他的学生李鸿章“拼命做官”,历史学家蒋廷黻说不见李做人,只见做事,可知李鸿章的为人不及曾国藩那般正气,任人唯亲,也有一些衙门作风,比较孤傲,更容易遭人攻击。

  关于李鸿章历史功过论,就好比整个清朝给中国人带来的影响.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日本政府破译李鸿章谈判底价,让其十分被动

  在西方列强看来,这个一米九左右的清朝大臣仪表堂堂,办事讲成效,也很有威严。但在甲午战败后,既凶狠又狡诈的日本政府通过破译李鸿章的电报密码,已经知道清朝的谈判底价,使李鸿章十分被动。他奉命去马关谈判时,在谈判桌上力争,不同意割地,也不同意赔三个亿,但日本政府特别霸道,几乎毫无协商的余地,使他回天无力。在力争过程中,李鸿章还遭到日本浪人行刺,左脸被打伤,子弹留在体内,直到回国后才取出。受伤住院时,年逾古稀的李鸿章还高兴地说,挨枪使日方理亏,他们也该对我方作出让步了,这何尝不是好事。结果,日本少要了一亿两银子。从李鸿章的受伤态度中就可知,他也在以国家利益为己任啊!西方学者对孙中山这样的革命领袖的评价尚不一致,但对李鸿章的评价不仅基本一致,而且还相当高。

  梁启超赞李鸿章:虽败亦豪

  甲午战败曾使李鸿章的声名一落千丈,但我们不能断言洋务运动就因甲午战败而“彻底失败”,也应冷静地分析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北洋舰队在1888 年成军之时,我国的海军实力在世界上排名第八位,日本那时还赶不上。但北洋建成后,就一直没有再投入军费更新装备,而日本则奋起直追,后来居上,最后在甲午战争中占了上风。梁启超赞同当时西方的评论,说“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李鸿章“虽败亦豪”。至于李鸿章在同左宗棠为“海防”与“塞防”谁最重要争论时,提出放弃新疆的错误认识,值得批评,但不等于他就是“卖国”。当知由于晚清的积贫积弱,有此糊涂认识者还大有人在,谭嗣同不就主张拍卖“大而寒之”的新疆等地来筹款变法吗?

  当然,李鸿章不是没有缺点,不必美化。他办事灵活,很重感情。他是靠淮军起家,所以对淮军将士及后人都很照顾,合肥人找他办事,他经常二话不说,这也说明他缺乏原则,易感情用事。曾国藩说他的学生李鸿章“拼命做官”,历史学家蒋廷黻说不见李做人,只见做事,可知李鸿章的为人不及曾国藩那般正气,任人唯亲,也有一些衙门作风,比较孤傲,更容易遭人攻击。

  关于李鸿章历史功过论,就好比整个清朝给中国人带来的影响

  三、自大优越的性格与中日甲午战争

  受地理条件和自身灿烂文化成就的影响, 中国统治者和人民上下皆沉沦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在对外交往中具体表现为闭关锁国。李鸿章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话语权的大人物, 也不可避免受这种不良心态的影响。[2]中日甲午战争, 是一场日本军方野心勃勃、蓄谋已久并作了精心准备的侵略性质的战争。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夜, 日本军方对晚清的兵力和战斗力, 甚至每个省能派出参加战争的兵力等情况, 都进行了专门的统计汇报;日本军方也对即将发生战争的战场绘制了详尽的作战地图。中方以李鸿章为首坚持“陆主海从”的海防思想, 带有极其优越自守并居于天朝上国的美梦、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存地域、不愿开拓对外发展的大陆民族的温和平顺心态, 但实际状况往往是血腥的, 猛烈的炮火叩开摇摇欲倾的帝国大门, 淹没了自大优越的人, 这值得人们深深反省。

  四、酷爱浮华的性格与《中俄条约》

  作为在“天朝上国”虚妄骄矜的气氛中长成的一代饱学之士, 李鸿章也渐渐形成了不切实际、浮华的个性。俄国人深谙李鸿章的心理, 在对其接待上, 着重以“各种中国式礼节, 加以点缀”, 对其鞠躬是“极为低深”, 极大限度地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在俄国人精心的恭维和高明的“愚弄”下, 李鸿章渐渐被引入精心设计的陷阱中, 最终在1896年6月3日, 与俄使签署了《中俄密约》, 中国东北的一些权利被让渡给俄国。李鸿章被他的“知己们”狠狠地暗害了一把, 但是以合约签署的成功而暗暗自喜。这是李鸿章在对外交往上业务不精的极好说明, 也是其浮华个性所导致的。

  五、结语

  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其成长的时代息息相关, 且受到现实情况的约束, 一个人的个性特点, 是其内里文化素养、心理状况和历史影响的联合映射。面对一个祸患不断, 从内到外都腐朽了的末路王朝, 李鸿章成了一个在忠君思想和历史进步间踟蹰不决的人, 一个深处历史漩涡中的人, 这也使其养成了既卑微又骄傲、既踏实又浮华的个性。既在清末的内部政治和对外交往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 也为自身铺开了近代弱国政治与外交的悲剧性前路。

  参考文献

  [1]吴正纲.李鸿章似一头犟牛—简谈《西风残照》的人物性格描写[J].图书馆, 1993, (3) :66-67.

  [2]薛婷.历史漩涡里的重臣—李鸿章人物个性分析[J].传承, 2010, (24) :90-91.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qiuzhiwendang/2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