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读书心得】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第一次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树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生态文明心得体会800字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800字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第一次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树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从塞罕坝林场、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还林、阿克苏荒漠绿化这些案例来看,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今天,在右玉县举行“两山理论与右玉绿色发展”峰会,浙江安吉、河北塞罕坝林场、陕西延安、新疆阿克苏和山西右玉,围绕“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进行深入研讨,达成广泛共识,共同发表绿色宣言。

  一、践行“两山”理论不动摇,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范式。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位置,大力学习和弘扬右玉精神,艰苦奋斗,久久为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两山”理论在中华大地化为生动实践、结出丰硕成果。

  二、厚植绿水青山不懈怠,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绿色与繁荣昌盛相连,荒芜与衰落贫穷搭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我们要携手倡导、自觉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动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加强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重要水源地和重要湿地的保护和建设,持续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着力形成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让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三、坚持绿色发展不松劲,形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格局。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促共进、深度融合,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着力打造绿色产业、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积极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全方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大地山川绿起来,生活环境美起来,人民群众富起来。

  四、推进共治共享不停步,营造绿色和谐良好社会风尚。同在蓝天下,共爱一个家。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人都是践行者、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行动体系。我们要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多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少开一天车、少使用一个塑料袋,让绿色低碳、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习惯,共建生态文明,同绘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800字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更需要法律的调整和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应伴随着法治建设,尤其应强化环境法治,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的法律支撑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公平;环境法治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carry out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s an urgent task.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universality and more needs legal adjustment and securit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legal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should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law,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w system.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justice; Environmental law

  中图分类号: 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千秋,利在当代

  当前中国的环境危机非常严重,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中国河流已经受到污染,同时全国1/3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困扰。3.4亿农村人口喝不到清洁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受到大气污染的危害。过去十几年经济迅速发展极大地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同时也对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资源的消耗、废气(弃)物的大量排放严重威胁着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同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认识相连。[1]因此,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生态问题成为热点、焦点问题之一。与之相适应,一个表征着人类与自然平等进步状态的崭新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应运而生。[2]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提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党对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作为主体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它表现为人类能够依据规律建立和保证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使人类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存在和发展。”[3]它象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到达的高度。是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表现为科学的生态发展意识的确立,健康有序的经济体制的运行,合理完善的保障制度的设立,和谐共生的环境的创建,全面发展的局面的开创。生态文明所表征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新的社会发展状态。它本身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类遵循自然生态(即除人以外的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赖关系与生存状态)规律,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二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改变了自然生态的自在规律,将自然生态纳人到实践范围之中,人化自然年形成的文明,是主观作用于客观所寻求的和谐之路。这两个层次中,后者是一种更为复杂更为全面,更为先进、更为平衡的状态,也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更高层次。[4]

  二、强化环境法,建设生态文明

  (一)倡导环境公平,体现和谐自然观

  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新要求。而要完成这项艰巨而复杂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要有法治作为保障。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隐藏着一种公平正义的价值、代表了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一般认为,公平是指给予同样的人同等对待的平等状态,而环境公平是法的公平价值在环境法领域的具体化。从更深的伦理角度看,环境公平甚至涵盖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公平,认可非人类的自然体与人类一样拥有平等的环境权利。

  (二)加强环境法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当我们所面对的生态问题十分严重,而生态教育尚不普及、生态道德意识尚未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法律的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当乱砍滥伐屡禁不止时,当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该关不关时,当污染源造成巨大危害时,非严厉的法律措施不能解决。但我国目前生态安全的法律支撑体系缺失,环境法治现状较差。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行的宪法缺乏对生态文明内在要求的考虑,没有明确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现有的单项自然资源法中,也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的立法目标,因此,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致使有些法律条款可操作性很差。其次,在环境污染、生态保护方面法律法规不健全。已经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只是对企业微观层次的清洁生产行为进行了规范;而《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也仅做了一些规定,并且除了该法外,其他法规均缺乏专门针对农村环境的条文。最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生态文明战略,理应作为宪法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加以确立,使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并且,还应当在宪法中确立公民环境权的宪法地位,明确公民有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同时在各环境保护单行法中对公民享有的日照权、通风权、安宁权、清洁水权等作列举性规定,以完善公民环境权利系统;增设尊重其他生命物种生存权利的规定。三要制订一部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四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五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及其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同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部门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参考文献

  [1] 张瑞萍.生态文明视野下公民环境意识之考察.[J].《西部法学评论》,2008,(3): 95

  [2] 刘苗荣.强化环境法 建设生态文明.《河北法学》,2007(11):139

  [3]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93.

  [4] 李玉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法》的基本理念.《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3):41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800字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 “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什么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包括伦理价值观、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在内的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西方学者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

  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本质只能使本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不会承担全球的环境责任。发展中国家终将在社会主义旗帜下重新团结起来向发达国家讨还生态成本。

  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资本主义使人们摆脱封建枷锁和宗教禁锢的同时,却带来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使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孰优孰劣,比的不是谁最能斗争,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谁最公平公正,谁最共同富裕,谁最有道德文化,谁最能可持续发展,谁最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谁最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例如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型社会主义流派的探索,不仅在学术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具体结合起来,给未来人类社会指出了新的方向。当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不能只研究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阶级关系,还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伦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xindetihui/38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