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实用范文】

红喜事指的是婚庆一类的喜事;而白喜事则是指丧事。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喜事

  古代有个词是“红白喜事”,说到红喜事大家都明白,在古代举行婚礼从衣服到用品到装饰品一律使用大红色,看起来喜气洋洋,而“洞房花烛夜”本也是古代所谓的四大喜事之一,所以古代人把办婚礼称做红喜事理所当然。而与之相对应的丧葬,本是一桩让人悲伤的事,为何也叫做“喜事”呢?这里面有个小故事。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她为你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还敲着瓦缶唱起歌来,未免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人的生命,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遇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庄子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他是说“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人的死去不过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罢了,虽然为失去亲人而感到伤心,但同时也应为逝者感到开发,因为她已经回归最初状态”。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为先进的思想,古代人已经认识到“婚礼”和“葬礼”的本质,称之为“白喜事”既可告慰死者,又能宽生者之心,也就是说,除了举办仪式的时候所用颜色不同,本质上都是可喜可贺的。

  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使然,没有必要过于伤怀,我们的释然也是让离去的人安心的离去,这也是古代人对人死后的一种美好向往和情感寄托吧。

  白喜事

  只有bai“善终”的七十以上(各地有所不同du,七十通常为下限,因“人生七十古来zhi稀”)的老人,去世的dao丧事才可称作“喜丧”或“白喜事”。

  善终:指人因衰老而死亡,不是死于刑罚或意外灾祸(这个意外灾祸也包括恶疾)。

  《晋书·魏舒传》:“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

  因此,实际上能够有资格办白喜事的丧葬仪式,少之又少。

  可搜索陶俊《白喜事与中国民间的死亡观》随笔。其中的“喜”来源于人们在丧葬活动中采用“歌乐”的方式悼念死者而后因“白色消费”愈演愈烈,导致现在什么人死怎么死都敢称“白喜事”了。

  白喜事

  生命本是一个循环,一代又一代来回穿越在生命之河。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解字》曰:阳,“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案:高者,天也;明者,日也。生就是阳,死就是阴。《道德经》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生和死是每个人不能逃避的命运,生死相依。“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未死” 《庄子.知北游》 “生尽谓之死” 《韩非子.解老》 “死者,人之终也”。生死是喜是忧。其实也不这么重要了。

  毛泽东对红白喜事的释义(来自百度百科)

  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与死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他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专门讲了红白喜事的辩证法。他说:中国人把结婚叫红喜事,死人叫白喜事,合起来叫红白喜事,我看很有道理。中国人民是懂得辩证法的。结婚可以生小孩,母体分裂出孩子来,是个突变,是个喜事。至于死,老百姓也叫喜事。一方面开追悼会,哭鼻子,要送葬,人之常情;另一方面是喜事,也确实是喜事。你们设想,如果孔夫子还在,也在怀仁堂开会,他二千多岁了,就很不妙。毛泽东这番话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他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从不同的视角,生动地阐明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喜事用红色,但是丧事有时不是用白色的,也会用红色。那就是喜葬。

  老喜丧就是高龄(75岁以上)去世叫“老喜丧”(可以用红色)老北京的“喜丧”即“福寿全”、“福寿全归”。就是“全福”、“全寿”、“全终'。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yingyongwen/5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