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读后感】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说的是自由的“建构性作用”,也就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免于本可避免的饥饿,疾病,死亡等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受教育、政治参与等自由。520作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选择。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读后感1

  最近看了阿马蒂亚·森的经典着作《以自由看待发展》,我联想到目前很多关于中国发展的一些观点,在这些观点中以先有了经济的发展,后有了民主、自由的开放为主流。因为从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由于在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维持了30年的高速增长,并且从这三十年来看,我们国家的新闻自由,个人自由,政治民主都有了很多的改善。所有数据似乎都显示了前面观点的正确性。

  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由于该书更多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发展中自由的作用,而我对经济学懂得不多,在这里我主要举一个书中提到的例子:森父亲有一个穆斯林朋友为了生计在孟加拉首都达卡找到一个短工以养活家里嗷嗷待哺的婴儿,当时正好是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互相仇杀的时候,这个人在大街上被印度教徒杀害。作者提出了下面的事实:由于极端贫穷而造成的经济不自由,会使一个人在其他形式的自由受到侵犯时成为一个弱小的牺牲品。在比较了中国与印度尤其是1978年以前的情况,作者提出虽然在50,60年代中国经济要远好于印度经济,但是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浮夸风,61年的大饥荒,而印度则没有出现过任何饥荒呢?作者认为这是自由在起作用。作者也提到了其他观点,例如如何测量自由,如何为自由设定一些指标,这些我就不太会了。

  在此,我则认为在中国同样也是自由在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使我的观点的更加有说服力,我来列举一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事件: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打破了“两个凡是”的定律,同时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些思想的解放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在1978年到1992年间,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从发展情况来看似乎还有很多限制因素,如步子不够大,思路不够开阔,在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经济走上了又一轮快速发展时期,虽然随后也发生了94年的经济泡沫,但是这也是为今后经济的发展和最终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www.lz13.cn)

  从两个事件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由于经济先发展了,而是在每次经济快速发展之前都有一次大的思想转变,或者在每一次都拓宽了人们的思想,让公民享受了“一些”自由。

  而要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继续推动中国社会的自由与民主的改革。目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处在成败的关键时刻,虽然改革之路非常复杂,各种既得利益者在阻碍着改革的进行,但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主动变革才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最后,祝中国一路走好!!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读后感2

  《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紧紧围绕“自由”而展开,书中的“自由”既是发展的目标又是发展的手段。在森看来,发展的目标是实质自由的扩展,而实质自由的扩展离不开自由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和工具性作用。那么,何为自由?森所强调的自由是一种能力:能过有价值的生活的实质自由,这样的自由既意味着个人享有的“机会”,又涉及个人选择的“过程”1。机会和过程的结合提供了考察不同自由的关联性视角,也将发展这一扩展相互联系着的实质自由的综合过程进行了展现。

  一、 发展的价值标准:实质自由的扩展

  狭隘的发展观局限于物质财富的增长,但是,人类生活的进步程度还受到政治活动,文化价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那么,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才能恰当地衡量发展程度,并指引发展方向呢?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公平主义都对该问题做出了回答。功利主义关注最大的效用或福利,仅仅依赖效用为唯一恰当的基础去评价事物状态或判读行为及规则2。由于对效用的关注集中于每一个人的单独的选择,所以,不能直接提供进行人际比较的方法。自由主义关注对人的自由权利的保障,主张最少限制的个人自由。由于只关注简单的程序性规则而不计后果,所以,这种毫不妥协的权利优先性会忽略甚至损害人们的实质自由,比如社会中的贫困人群不被饿死的保障,通过接受基础教育掌握读写能力的基本权利等。至于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罗尔斯的正义论,则缺乏影响全面价值评价的要素。

  在比较过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罗尔斯的正义论之后,森认为,合适的“空间”既不是效用(如福利主义者所声称的),也不是基本物品(如罗尔斯所要求的),而应该是一个人选择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实质自由——即可行能力3。可行能力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4。以可行能力来指称自由,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人类的发展,实现了从规范性讨论到现实性考察的过渡。实质自由(即政治参与的自由,或者接受基本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机会)是发展的组成部分。它们与发展的关联,并不需要通过它们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或对工业进程促进的间接贡献而建立起来。拥有实质自由的人的可行能力本身就决定了其生活的幸福程度。至于经济财富的增长,虽然,经济收入既是实质自由的组成部分,又是扩展自由的重要手段,但是,任意一项真实自由的实现还依赖于社会和经济的其他安排,以及政治和公民权利的实现。在森看来,人的发展并非单一地受制于财富情况。对于自由权利、宽容、交换和交易的可能性和社会保障影响着个人自由,另一方面,对于在可行能力的形成和使用上极端重要的实质性公共资助,也影响个人自由。

  森将发展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对人的综合处境进行人际比较。从人的可行能力出发可以汇总异质性的组成要素,扩大信息基础,将影响人类发展的诸多因素囊括进来,共同考虑,区别对待。以自由为基础的视角能够顾及功利主义对人类福利的兴趣,自由至上主义对选择过程和行动自由的关切,以及罗尔斯理论对个人自由权、对实质自由所需资源的集中注意5。所以,以自由为发展的价值标准,实现了对发展深层次全方位的把握。

  二、发展的手段:过程和机会的统一

  森从规范性角度对以自由为价值标准的发展观进行了论证,说明了重建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的必要性。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更新了我们对发展目标的传统认知,同时,也促进了发展手段的提升。森指出,自由具有建构性。建构性作用是关于实质自由对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6。并且,自由还具有工具性,自由的工具性作用是关于各种权利、机会和权益是如何扩展人类一般自由,从而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7。自由的建构性和工具性在现实生活中则切实地体现为人们所拥有的各种选择的机会和选择的过程,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人们按自己合意的方式来生活。当人们被禁止去做他们权利范围内的事时本身就是不自由的一个源泉。所以,阻碍发展的不自由既可以通过不恰当的过程而产生,也可以通过缺乏适当的使人们能够达到他们所希望起码达到的最低状况的机会而产生8。 因为,发展是扩展相互联系着的实质自由的一个综合过程,所以,将自由看作选择过程和选择机会的统一则为考察各种自由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视角。如何最大限度地扩展人们的自由,除了增加实质自由之外,还必须考察有关的经验性关联,特别是在不同种类的自由之间相互促进的关联。

  (一)经济自由

  市场机制与自由之间存在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市场的出现实现了人和物的自由流动,劳动者摆脱了人身依附和强制性劳动,增加了选择空间,实现了就业自由。但是,由自由交换而带来的效用的增长比自由本身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在既有的研究中,更多的注意力停留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及其有利的后果。森极力把重点重新带回到市场机制的自由上,他指出,在许多经济类型中,发展过程的最大成果之一便是用自由的劳动契约和不受限制的人身迁移制度,来取代人身依附性劳工和强制性劳动体制,这尤其体现在部分以及传统农业社会为主的地区9。

  市场机制提供了进行自由交换和交易的机会,而如何抵制垄断行为对自由竞争的消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森的讨论中尤其注意各种自由之间的关联性,对于不同机构和制度,特别是非市场组织与市场之间的互补性也在森的思考之列。市场制度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安排,保障了物的交换自由和人的流动自由,同时,市场制度的作用的发挥还离不开其他制度的保障和辅助。森认为,进行公共讨论和参与式政治决策的自由可以有效地防止市场垄断的出现。从“公共物品”角度提出的超越市场机制的观点,即从补充基本可行能力的需要的角度,提出的由社会来提供有关支持的主张。为了社会公平正义,市场机制的深远力量必须通过创造基本的社会机会来补充10。在政府、社会机构与市场之间保持平衡和协调。森以中国和印度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准备方面进行了说明,由于对基本教育和医疗的普及,所以,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功效。并且,各种制度之间的关联性所发挥的保障作用,在危机时刻更能得到充分地凸显。

  (二)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是民主国家中公民所拥有的表达需求的权利,公民可以通过各种民主活动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是有理由珍视的行动和言论自由。政治自由对于个体和集体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性,是实质自由的组成部分。而作为发展的手段来看,政治自由具有工具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这尤其体现在政治自由与经济需要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恰当地理解经济需要什么,要求有讨论和交流。政治和公民权利,特别是那些受到保障公开的讨论、辩论、批评以及持有不同意见有关的权利,对于产生知情的、反映民意的政策选择过程,具有中心意义11。政治自由的工具性作用则在于拥有行动和表达自由的公民可以成功地向执政者和相关人群表达需要,传递信息,传导责任和压力,同时,也引起普通公民对普遍需要的关注,从而进行恰当地公共行动。所以,政治权利,包括发表言论和讨论的充分机会,不仅在导致对经济需要的社会反应上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形成经济需要这个概念本身也具有核心意义12。

  事实上,政治自由的工具性和建设性作用不单单体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饥荒的防止,妇女地位改善等方面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以饥荒为例,对于饥荒的产生不能仅仅从粮食生产上分析,更与其他方面的制度安排有关。不是经济体中的粮食总供给,而是每个人所享有的“权益”:一个人可以建立其所有权并加以支配的商品13。饥荒的防止非常依赖于保障权益的政治安排14。尽管民主国家出现比专制国家发生饥荒时更差的粮食供应状况,但是它们却成功地避免了饥荒。民主会把饥荒的惩罚作用传递给统治集团和政治领导人,这就给了他们以政治的激励因素去试图防止任何有威胁性的饥荒15。民主是具有防范性功能的,在工具性自由之列,民主是重要的防护性保障。公开的发声与恰当的公共行动是集群而居的人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由。公开辩论和讨论可以在更深层次上形成共识,甚至形塑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尽管民主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森却并未一味地放大民主的功效而忽略了民主的功效与实际操作之间的鸿沟。他清晰地指出,政治自由和自由权只是具有可允性的优越性,其实效性取决于政治自由和自由权是如何行使的。为了达到所向往的结果,必须积极抓住民主所提供的机会。当然,这是所有自由的一个基本特征,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由实际上是如何被行使的16。

  森基于多种实质自由相互关联的角度所展现的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社会系统,社会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在脱离其他方面支持的情况下而实现单独发展。自由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不同社会安排所导致的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是否提供这些机会的制度性安排,又取决于人们对其自由的实施,即人们是否运用其自由来参与社会选择、参与促进这些机会发展的公共决策17。

  三、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

  扩展我们有理由珍视的那些自由,不仅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不受局限,而且能使我们成为更加社会化的人,实施我们自己的选择,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交往并影响它18。当个人拥有可行能力后,相应地应该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如何在个人选择自由和社会安排之间寻找相互促进之路成为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在这一问题上,森的主张是承认我们所共享的人性在决定我们面临的选择上的意义,而不是确定一些严格的规则以准确地规定我们应该如何行事19。

  个人自由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产品,这里存在一种双向的关系:(1)通过社会安排来扩展个人自由;(2)运用个人自由不仅改善单个个人的生活,而且使社会安排更为恰当和富有成效20。为了能够透彻地探讨个人自由和社会安排的这种双向关系,我们有必要回到理论框架的搭建之初。当异质性的组成要素被汇总致一处,对人的综合处境进行人际比较时,可行能力无疑是多重的。但是,这种多重性并未对赋值过程带来困境。赋值问题并非是一个或者十全十美或者一无是处的问题。只要确定一个焦点空间,就可以做出局部范围内的若干赋值。如果选定某些功能性活动作为有显著意义的功能性活动,他们就确定一个焦点空间,而向量之间的占优关系本身就提供了一种“局部排序”21。并且,这一局部排序可以通过确定可能的权数而“延伸”。所以,需要顾及个人偏好的社会决策可以建立在有条件地接受某些条件的基础上,而不需要完整的社会共识。而要达到用于社会评价的“公认”的区间,就必须对于权数,或者至少是权数的区间,有某种理性的“共识”。这是一种“社会选择”工作,它要求公共讨论,以及民主的理解和接受22。我们又一次回到关于可行能力的视角上:社会上不同群体的人们(而不仅仅是有社会特权的人们)都应该能够积极地参与与制定应该保存什么,放弃什么的决策。

  在个人选择和社会安排的讨论中,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人的可行能力。森所在意的人的发展不是被动享有福利的接受者和执行指令的顺从者,而是有着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参与者。这也是人的可行能力与人力资本的区别所在。人力资本和可行能力都将人的因素置于重要位置,但是,人力资本的视角仅仅强调了人自身的素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未说明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什么,可见,人在其中被定位为发展的工具,未将人作为发展目标来考量。人类可行能力的视角则聚焦于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以及去扩展他们所拥有的真实选择的能力,即实质自由。从扩展人类自由以享受更有意义和更自由的生活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增长,不仅关注到了人自身的素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强调了经济增长的目的。所以,人的可行能力的意义对人力资本的界定进行了拓展和深化,格外强调了人的主体性,指出了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所享有的实质自由的扩展。

  以上是对于运用个人自由进行恰当和富有成效的社会安排的讨论。那么,又该如何通过社会安排来扩展个人自由呢?在这方面,必须特别重视公共讨论和相互交流在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和承诺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人们的一些行动反映了明显具有社会成份的价值观,那些价值观是我们远远超出纯粹自私行为的狭隘界限。这些价值观常常以成文的社会规范,或不成文的约定而存在于生活中。社会规范的出现,可以由交往式理性思考和进化性行为模式选择来解释23。而个人对正义和正当概念的掌握会影响他们对所拥有的多种自由的应用,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概念也取决于社会联系,特别是在相互交往中形成公共的感知以及对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合作达成理解。兼具个体性社会性的行动偏好通过社会交往而形成。根据局部的共识筛选可以接受的方案时,个人在分析、判断公共政策时势必对这种多重联系产生敏感。掌握恰当正义概念的个人不仅会按照既有的个人偏好行事,而且,对于社会决策和规范的发展也会具有敏感性。所以,个人自由是社会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产品,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会促进人对于自由的形成恰当且成熟的认识,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综上可知,森所阐释的以“自由”核心的发展观是一种处于运动变化中的全面的发展观,并且,以扩展人的自由为其终极目标。只有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才能在进行社会安排时做到各方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

  2 [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48.

  3[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62.

  4[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63.

  5[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71.

  6[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0.

  7[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1.

  8[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2.

  9[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1.

  10[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36.

  11[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54.

  12[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55.

  13[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63.

  14[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68.

  15[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77.

  16[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55.

  17[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

  18[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1.

  19[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84.

  20[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3.

  21[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65.

  22[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66.

  23[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61.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读后感3

  这本书的作者是阿玛蒂亚·森,是一位印度籍的作者。他的观点与印度的社会的问题息息相关。

  在这本书中,作者强调以自由看待发展。作者的发展观是“发展可以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就是说享有的自由不仅仅与我们狭义上所认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有关,更重要的是这些好处是否能落到实际上,就是说人的自由不仅仅是来源于自身的,更是来源于社会的,社会能不能给你创造这种可以享有自由的条件。

  这种条件下的发展,“要求消除那些限制人们自由的主要因素,即贫困以及暴政,经济机会的缺乏以及系统化的社会剥夺,忽视公共设施以及压迫性政权的不宽容和过度干预”。文章中一直在强调自由的可行能力,就是在讲发展就是要为人的自由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条件,使得他们的自由在落实的时候不会因为外力而不能真正被他们行使。所以其实作者并没有在反对政府,作者是支持政府的。文章中作者的发展观其实也在要消除一定的贫困、降低失业率、消除性别不平等之类的,这些其实都是需要政府来调节的,如果光靠市场,市场是不会在乎你是否能真正得到能够践行自己自由的条件。

  在讨论贫困的这一章节中,作者对于经济学家太注重效率而太忽略平等问题的态度没有那么明确,他认为应该抱怨经济学研究“对不平等所赋予的相对重要性,只局限于非常狭窄的领域,即收入不平等”。也就是说其实在作者看来,不平等还有其他的很多方面。就是由于对收入贫困与不平等的过分强调,所以还有其他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失业、缺少医药、缺乏教育等等,都会在讨论时被忽视或者扭曲。

  所以,作者觉得应该区别收入不平等和经济不平等,作者以残疾为例,如果因为残疾而给更多份额的收入,就违反了收入平等,但是从经济上来讲这是平等的,因为要考虑到因为残疾而需要更多的经济资源。

  所以我认为,作者的平等其实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这种平等只是出于让你有选择的权利,尽力让大家都能有尽可能多的选择的权利,所以其实还是会涉及到收入的再分配的问题上,只是没有那么极端罢了,不强调收入的平均,他甚至不是很强调收入,而是强调经济。那经济平等就涉及到很多方面了,比如失业。

  我觉得作者的表面上其实是在强调自由发展问题,但是本质上还是离不开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感觉全篇充满了悲悯情怀。哪怕是在讲自由与责任那一块的时候,作者强调也是你不能只对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负责,你还要对你周围发生的事情负责。因为你这是在为社会创造更多选择的自由与权利,赞成了社会扶持来扩大自由也就是在承认你自己有这个责任。

  作者这种以践行自由、扩展自由的可行性为目标的做法,既是对人们社会责任的强调,也是给人们以一种安心。哪怕有一天需要帮助,社会上也会有可以伸出援手的人。其实我觉得和保险的性质有那么一点点像,团体共同分担风险,互相帮助。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yingyongwen/76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