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读书笔记】

《蛙》是一个底层计生干部的个人史。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蛙》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蛙》读后感

  读完了《蛙》这本书,我首先为作者的安排布局赞叹。他在小说中安排了诸多矛盾来反映现实,甚至可以说是讽刺现实,但又有时间的跨度,人们的变化,使得一切又像是很合理,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姑姑的一生都是为在国家做事,她是没有错的,她所经历的矛盾也是为了历史与国家人民的大局所必须要做的事。她用双手迎来了一代人,又用双手送走了许多他们“不该有”的后代,这其中血与泪的牵扯都隐藏在了“蛙”这个字当中。娃——蛙——哇,三代人的命运与时代的交织跃然纸上。单个来看,姑姑的残忍好像是错了,因为这样不近情理的“执法”,逼死了王仁美、王胆这样可爱的女人,但整体来看,姑姑做的没错,在那个时代里,中国的未来容不得马虎。这一来一去,怕也是体现了作者对国家的不解与怨恨以及那之后的谅解与宽恕。

  从古至今,一件大事的做成都是要有冲突和牺牲的。

  《蛙》读后感

  莫言的《蛙》,因为有朋友赠我,于是抓紧时间看了。

  《蛙》的故事通俗易懂,结构上虽然用书信体和最后复合一个剧本来形成情绪的重奏,但讲述方式和语言都是平凡的,情节发展脉络完全按时间线走,甚至普通的倒述插述闪回都通通没用,读起来非常不费力气,这是让我很惊讶的地方。

  当然不是说这样不好,人《红楼梦》也老老实实按时间线写,其内涵之丰富依然是我看过的最不可超越的小说之一。所以说所谓结构和语言的创新,有时候也是见仁见智,只要你的货足够了,没有花俏的外表依然是伟大的小说。

  ——但是我要说的是,莫言的文字却不是我的那盘菜。读《蛙》有听故事的快感,但没有看文字的快感。

  能引起快感的是什么呢?是看阿城传神的描写棋王吃东西“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是看张爱玲用精妙比喻形容白雾里的屋子“只看见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绿幽幽的,一方一方,像薄荷酒里的冰块”;是看沈从文描摹湘西吊脚楼上一个多情妇人“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说着,嘭的一声把格子窗放下了”聊聊几个字引发我心中的无限痴想……甚至看韩寒写“好风光似梦似幻”也能会心赞叹,看张大春超长的复句也能感到咀嚼文字的嚼劲……

  但这些,在《蛙》里面都没感受到。

  今天太上皇拿着那本《蛙》对我说,“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很好。”

  “好在哪里呢?”我问。

  “我觉得这不是小说,这是报告文学,真实的农村计划生育就是这样的。”

  当然他是从小说反映和批判现实的角度来说的,但我忽然被他这句话点中了,我说“爸,你真是杰出的文学评论家。”

  ——报告文学,是的,这就是我读《蛙》的贴切感受。

  《蛙》读后感

  高中时候我比较喜欢看韩寒和村上村树的小说,那时候虽然读书很紧张,但是高中三年下来还是有读了二三十本小说的。这个数目我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十分不足挂齿甚至是阅读量很少的表现,但我也是那时候建立起阅读能够带来幸福感的信念。那时每看完一本小说我就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感觉,因为我觉得我跟着作者走完了一遍他的幻想世界,或者说是小说的宫殿(特别推荐韩寒的1984)。到大学以后,由于在外面自己生活,有各种事缠身,抑或是自己读文学小说(我一直区分读书和读文学小说,因为我认为文学作品是充满幻想的,需要从书中分出以示和实用类书籍等的区别)的习惯本来就不是很为牢固。也许也是因为我一直认为读书是需要等自己把事情做完了有闲的时候才能去读的,但是这样的想法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我大学三年多以来(现在的我刚刚结束大四上),基本上没有怎么读过新的小说。因此莫言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是我“回到原点”的一个标志节点。

  回到这本书来说吧。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认为是很吸引人的,故事性强,先铺开背景以后,围绕着我和姑姑两条主线展开叙述,把中国建国来三四十年发生在农村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后半部分,据说是某种魔幻主义的写法,但是我个人体会是读起来会比较容易感到无聊。因此单纯从一个读者想读一个好看的故事的角度来说,前半部分给90分,后半部分给60分。

  从写的语言来说,莫言此书的语言我觉得能给90分:通俗不做作,全是大白话,夹带着老百姓日常的脏话。

  比如:“听到广播的男人们,聚在一起发牢骚:妈的,有劁猪的,有阉牛的,有骟骡子骟马的,哪里见过骟人的?我们也不想进皇宫当太监,骟我们干什么?……只怕一上了床子,麻药一打,恐怕不止是我们的蛋子,连我们的鸡巴也要被他们割了去!到了那时候,我们只能像老娘们一样蹲着撒尿了。”

  又比如:“人一辈子生几个孩子,都是命中注定的,我母亲说,这还用得着你们计划?我看你们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从书中的角色来说,两个主要人物,我和姑姑,都具有内在的矛盾性。

  书中的我是一个在部队当兵有编制的人,因此受到了组织的压力和控制,不得不决定劝王仁美把孩子给打了,最后某种意义上我害死了自己的发妻。我因此感到特别矛盾,因为我的懦弱和无力,眼见着妻子和自己的儿子双双死在手术台上。

  姑姑也是如此,姑姑为了推广新法接生,不惜殴打一个老妇,这点在那代人中特别有代表性。那时候的人们(至少在我的刻板印象中),是可以为了意识形态,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好而不惜一切手段,一次次的反右运动,一次次对所谓地主阶级富农的专政,让许多人可以犯下他们回头自己都惊讶不已的罪行。这点在计划生育中也一样,当整个体制只为了绝对的集体最高利益和正确,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和用最直接的方式执行所谓正确时,悲剧似乎已经是预先设好的。姑姑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是其微观的体现。

  蛙总体故事性还是很强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这样从未体验过如此矛盾体制下的人(作为一个成长于小城市的九零后,我其实恰也叶是计划生育的产物,我们全班基本独生子女占了一半多)的猎奇心理。不过饶有讽刺意味的是,九天前,中国正式放开二胎,多少过去的故事,过去的怨恨欣喜与悲伤,和过去的生存惯例也将随风散去。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yingyongwen/78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