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小学作文】

他像革命的一块砖,数十年如一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作为,干一行爱一行,不务虚功、开拓奋进,体现了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矢志奉献的优良作风。520作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学习杨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选择。

  学习杨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20年12月4日,我院组织学生学习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贵州城市职业学院承办的杨明同志先进事迹专场报告会。20级、19级学生利用团课的时间,在班级中集中观看现场直播,18级、17级学生通过在“贵州高校思政”公众号平台上观看现场直播。
  通过观看直播,让我了解了这个“飞出杭州的大山,又飞进贵州更大的山”的杭州青年杨明同志的先进事迹。2009年杨明同志只身奔赴贵州山区支教11年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当同学们了解到他家中尚有六十多岁父母,考上了研究生,却仍然选择留在大山里继续支教,不能在身边尽孝,跑到离家那么远的贵州大山,一呆就是十几年,这是一种“大孝”他觉得这大山里的孩子们比父母更加需要他,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和真挚的目光,所以他这一留就是十几年,他相信他能带着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
  通过学习杨明同志的先进事迹,我十分敬佩杨明老师的勇气和毅力,希望同学们都能向杨明老师学习,做一个尽职尽责,乐于奉献,不忘初心,守住本心的人。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只要用内心去浇灌,不管在哪里都能开出绚烂之花!

  学习杨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根据《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深入学习宣传杨明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文件精神,我除了学习文件中杨明同志的事迹材料外,还专门学习强国平台《他扎根贵州黔西11年,为的是希望更多山区孩子能走出偏僻的山区》和人民日报刊登《为了这群山里娃—记贵州省黔西县山区支教教师杨明》等事迹材料,通过学校深入的了解到杨明同志的先进事迹,一时心情难以平静!为他献身贵州教育事业而被受感动,我感受到了师爱的伟大。杨明同志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在教育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教师典型事例,值得大家学习。
  可以说:杨明同志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坚守讲台,体现了一名乡村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杨明同志抱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信念,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扎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爱生如子,不计个人得失,自掏腰包给孩子买学习用品,联系公益组织、企业提供帮扶物资,用无私的爱感染和教育孩子。他用时间和高尚的工作行为精神诠释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温度才有良好的教育”的高尚师德。
  自古以来,大家对教师的理解是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确实如此,杨明同志对孩子的付出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曾在优越的城市工作的他,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说,他都不应该来我们贵州。可是在2009年,年轻的他来到我们的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支教。而且,来了之后他就赖作不走。并通过特岗教师招考成了当地的一名人民教师,用他自己的话说,面对孩子们渴求的面孔,“心理面的不舍”。
  杨明同志放弃了发达地区的优厚待遇,毅然奔赴边远贫困的贵州从事教育工作,体现了他们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以及担当。今天,我们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教育者和管理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工作干好呢?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从像杨明同志的先进事迹中学习,学习他们的精神,从他们高尚的师德行为、工作精神中汲取力量,抓好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在工作中出彩、亮相,踏实做好我们本质工作,为我们的学生做好服务,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学习杨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看完杨明同志的先进事迹,杨明同志的品德高尚形象一下子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他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教师,在他的身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教育、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
  杨明同志支教一年后,本应该回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任教,可他没有,而是放弃优厚的工作环境,毅然选择了一所偏僻的教学点任教,当教学点撤并后,他又来到异地扶贫搬迁的锦秀学校任教。并且11年如一日坚守山区教育,他的这种对教育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值得我学习。
  二、爱岗敬业、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
  杨明同志自愿到条件最为艰苦的学校任教,是新时代的长征精神。他的行动诠释了作为一名敢于担当的党员教师,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拥有一颗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三、爱生如子、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杨明同志的爱生如子,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拿来帮助贫困的孩子,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学习。
  总之,杨明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教师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尚道德情操。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youxiuzuowen/7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