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简历知识】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语文的学习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宝贵钥匙,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而此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指导。下面是520作文网为大家带来的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本的高效使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本的高效使用

  近些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不断深入。对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纠偏以及新课标下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不仅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具有突破意义,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也设立了新的“角色定位”。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师讲生听的封闭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和掌握具体知识的任务,其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实施往往过分强化了教师的“教”,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则以服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基本方式进行着,两者的既定角色主次分明,更不用说“教”与“学”深层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了。

  按照《新课程教学设计》所阐述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概念,“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课堂人际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动态地表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由此可见,互动式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也是这一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己的主观动性能充分发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其次,它还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展开,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从而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一、师生互动运行之理论因素

  1.课堂教学开放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紧紧束缚在规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中,这样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了丰富的语文生活,也使得所学语文知识无法有效投映到学生的生活需要中,课堂互动更无从体现。“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具体讲,应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在教某一课时,针对学生而设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这一课所包含的内容范围,而应该在此基础上扩展知识内容、联系相关话题对学生进行更为广泛的知识给予。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于对学生课堂知识引导方式的开放性上,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师问生答,而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语文课延伸至课外,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充分的互动,让教学目的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

  2.课堂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兴趣和情绪往往占据主导因素。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是最能发掘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与内在情感的。这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语文的这一内在功能已作为“情感目标”得以明确。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语文教材上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需要让语文课堂呈现一定的趣味性,尽力做到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新颖有趣、生动活泼。而这一趣味性对师生互动课堂效果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发掘和设计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提高。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讲解,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这都是课堂师生互动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

  此外,在提高课堂趣味性时教师必须注意: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在增强其趣味性的同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年龄阶层和感官特征的学生,其所设计的趣味性必须与之相符或相适。这样才能从多种类、多层次、多角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3.提高学生主体性

  要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必须让教师和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与语文知识传承、语文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它的活动形成与有效运行不仅依靠教师优秀的教育方法、适当的知识指导以及有效的学习监督,同时也依赖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自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接受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可以促成的条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明白“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其从愿意学逐渐转向喜欢学、能够学。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不仅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所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给予重视,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应不断强调并促成其不断发展。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动”,启发他们以所学知识为基点,扩大自己的阅读空间和思考空间,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其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知识的重要活动。

  二、师生互动运行之行为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除了前面所论述的总体理论性因素外,具体来讲,还包括言语互动行为和非言语互动行为。自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沟通和合作一直是以语言作为媒介的。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课堂教学更是以语言为媒介,由教师向学生传送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大多都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言语并以此为媒介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将教学内容外化为学生能接受和感知的显性语言,并通过一系列的言语活动,让学生明确其所获得的知识,而学生也是通过言语活动向教师或他人反馈其所接受的教育信息。可见,言语互动行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互动行为。

  但言语互动行为并非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的唯一途径,眼神和手势等一些非言语互动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语言的外显性并不能很精确地反映内心要表达的意思,有时甚至会与真实意图不一致,而眼神和手段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理解作用。有时,师生任何一方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不自主的手势,都有可能给予对方重要的信息,引发强烈的共鸣。另外,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也为学校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筑起了一个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目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运用PowerPoint、Flash动画等辅助工具,教师通过播放演示文稿和动感影像资料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语言和运用辅助工具上需要做到配合得当、张弛有度,这不仅能为整个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是师生间双向交互的影响,而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影响。师生双方都应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重视和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得以传递。让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正常且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便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和合理运用的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黄珊珊.追求情境之乐,感悟探究之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15(94).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本的高效使用

  要想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要对什么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学生学到了,学好了才是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必定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课堂教学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那么,我们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打造高效的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教学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二、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

  三、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反复追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灵性。

  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四、教学活动调控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要给学生当堂练写的时间。我们的语文课多数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一节课,加上学生活动,上的紧紧巴巴,写作训练常常被拖到课外,变成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但实际上,如果能用一点时间,把练笔落实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态度,提高训练效果——字写得更好了,文章更通顺了。我们应该尽量把自己的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包括挤出几分钟完成课堂书面作业。

  教师要“照顾好”每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提示、启发,使他们均有“成就感”。比如背诵课文,可让优等生、中等生背诵并理解运用,而对于后进后,只要求他们读熟就可以了,教师还要适时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总之,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本的高效使用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作业主要呈现“整堂化”与“课外化”两种严重倾向。要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高效轻负”,教师应努力将课堂作业练习与课堂教学巧妙穿插,有机渗透,有效融合,实现课堂作业本的高效使用。主要从“前置使用,发挥作业本的多重效用;适时呈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度;整合创编,实现作业本的价值最大化”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课堂作业;高效使用;灵活使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业是巩固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内化知识,外化素质的重要方式。”而很多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花费大量的时间创设情境,整堂课满满当当,课堂作业的时间基本没有。而所谓的“课堂作业”理所当然成了“课后作业”“课外作业”。因而就出现了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作业本没有当堂完成,教师无法及时跟进,学生掌握情况不佳等问题。要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高效轻负”,教师应努力将课堂作业练习与课堂教学中巧妙穿插,有机渗透,有效融合,努力实现课堂作业本的高效使用。

  一、灵活使用,发挥作业本的多重效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课堂)作业本》是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中心以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为依据,配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相应《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学生用书。各册作业本凸显了各年段的教学要点,也体现了每篇课文在言语习得方面的重点。但作业本并不仅仅是课堂练习,也不单单只在课文学习后才使用。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预案,也可帮助实现语文课堂作业真正地“高效化”。

  1.预习时可前置使用

  在作业本中,有很多关于字、词、句积累、理解的练习,这也充分地体现出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还有一部分题目可以在学生们预习的时候完成,不仅可以检验学生们的预习效果,还可以完成作业。比如说,从文章中摘抄句子,选词填空,正确读音,根据意思找出相关的词语等练习,都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山中访友》第(3)题: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①僻静、隐蔽的小路。()②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③品德高尚,名望很大。()”若学生能够在预习后正确填写括号中的三个词语,那么就表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所填词语的意思,还能有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当堂书写,及时反馈,有错当即订正,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关于字词理解掌握的时间大大缩短,又提高了字词教学的效率。

  2.备课时可参照使用

  作业本的编辑都是依照课文内容为基本的单位,每一课的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体现了综合性。很多作业题目都可以巧妙地在课堂上完成,不需要教师另外安排和重新设计。例如一、二年级中许多题目渗透了写字和笔顺的指导,这也提示老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落实和强化;又如“拼一拼,写一写”或“句子收藏屋”这些类型的题目也有很多,这些作业涉及的题目都是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典型的语言现象,在教学中肯定要涉及。因此,教师可参照作业本进行设计,也就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

  3.复习时可后续使用

  课堂作业能促进学生及时回顾学习内容,养成整理、归纳知识点的习惯,也是为了让课堂中的“瞬时记忆”化为“长久记忆”。在复习过程中就可以使用作业本唤醒学习记忆,学生在翻看作业本时,以往课堂上的要点便历历在目,这样既可重温要点,又可以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复习的效率。另外,课堂作业要是能和周记本、摘抄本一齐使用,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那么,全面、扎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再是遥远的目标和无法实现的梦想了。

  二、适时呈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度

  特级教师周一贯说:“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生为本,天经地义……”这就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样,课堂作业的呈现与完成也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让学生亲历作业过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习得方法,丰富语文素养。只有把握良好的呈现时机,作业本练习才能与课堂教学有效地融合,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度,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学生识字教学时呈现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配套课堂作业本中有很多关于生字训练的题目。教师完全可以将生字教学与书写和作业本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一边教一边写,也可以在集中识字之后写。这样,教师很自然地为学生在课堂上写字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这样也对及时巩固生字有很大益处。

  概括文章大意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时最常遇到的练习。作业本中也有很多类似的题目。如果运用得当,也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2.学生重点感悟时呈现

  课堂作业往往是对文本重点、难点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一般都是文本中比较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点研究的。如果课堂练习主要来自于独立的教学设计,对现有的配套的课堂作业本等利用率小,会造成额外课业负担。如果能把课堂作业本中的练习巧妙地与实际教学有效融合,把课堂作业中与教学重点相匹配的练习题在文本教学之后完成,就能达到课堂作业的“高效完成”。如“四下《寓言两则》中的阅读练习中出现了学习伙伴的提示:‘先把课文认真读几遍,知道课文的大致内容,再了解每一部分的意思,然后把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在提示之后的第三小题就是概括课文大意的操作练习——照扁鹊的解释,前面几次蔡桓公的病都分别可以用()、()、()的方法进行医治,而这次医生却无能为力了,因为()。”这种类型的练习题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框架,而且还留给了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更利于学生自主思考与表达。练习形式虽然不够新颖,却很扎实。教师可以当堂对教学重点进行巩固,及时做出学习反馈,而且围绕此练习进行教学设计,也为学生留出了更多思考和交流的时间,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3.教师突破难点时呈现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难免会遇到理解不到位或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而作业本中的有些题目却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时,很多孩子其实对文中夜莺的歌声的特殊含义不怎么了解,或有所了解却不知如何表达。而作业本中的题目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1)读了这段话,我知道小孩学鸟叫是有目的的,他用夜莺叫的次数表示(),用杜鹃叫的次数表示()。(2)从这段话中我看出这是一个()的孩子。”教师只要在孩子们理解有难度或表达不清时适时地将这个题目呈现出来,不仅可以为学生们的思考和表达创设台阶和空间,学生们还可以边交流边完成,达到了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

  三、整合创编,实现作业本的价值最大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课堂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语言学习的范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改编作业本上的题目,或与其他教学内容巧妙整合,从而使得这些题目与课堂教学点更加契合,更便于学生自主参与,有利于真正实现语文作业本的高效使用。

  1.巧妙整合,让课堂作业更加“生动精彩”

  (1)串一串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随机生成点,激发学生的灵感,灵活地生发别样的精彩。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秋天的雨》的配套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秋天的雨,是。秋天的雨,有。秋天的雨,藏着 。秋天的雨,吹起了。”教师可以允许孩子不按照课文内容说,或许孩子们可以有很多美妙的想象。教师也可以尝试把以前学过的第二册第2课《春雨的色彩》课文进行串联,拓展生成,让小朋友进行写话练习:“春天的雨,是。春天的雨,有。春天的雨,藏着。春天的雨,吹起了。”这么一来,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他们“心中有话”,就有话想写,有话可说,课堂作业也变得生动起来。

  (2)合一合

  在翻阅中高段作业本时我们不难发现,里面有许多“小练笔”。在教学接近尾声之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小练笔巧妙地穿插进来。例如“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作业中,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廉颇知错就改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的情景。”如果直接让学生写,可能效果不太好。但是如果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小练笔与表演整合起来,那效果肯定要好一些。这样的整合一方面能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巧妙地进行作业指导,让课堂作业更加丰富多彩,也可谓是一石二鸟。

  2.大胆创编,让课堂作业不再“一成不变”

  (1)添一添

  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中第2题:积累成语。题目要求填反义词与数字组成的成语,作业本中出现的词语是本单元中的重点词语或是之前已经掌握的词语,学生完成起来并没有难度。此时,教师如果可以让学生多写几个类似的词语,再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词语写一句话。这样添一添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言语实践的平台,使课堂作业更加饱满。

  (2)分一分

  作业本中有很多题目是加“﹡”的,这就不需要全班孩子统一要求,教师大可因人而异分一分。如“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第5题课外阅读园地:除了宙斯、普罗米修斯,我知道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还有、、等神话任务。在我国古代有、等神话人物。我读过一个神话故事,它的名字叫。”这个题目对某些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如果教师只是将参考答案告诉学生,那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没有任何益处。教师不妨“区别对待”——让了解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学生来说说故事,达成资料共享;回忆整理之前接触学习过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罗列神话故事的名称;然后让之前对这道题没把握的学生先来说说刚刚积累的新知识。这样处理后,避免了老师单方面的“满堂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积累与表达。

  (3)赛一赛

  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作业本中有些看似简单的作业题,特别是造句或仿写句子的练习,许多学生的主人公不是“我”,就是“小明”,句子的内容也总是一成不变,没有新意。如一看到“好像”,大多数学生就写:“天上的太阳好像一个红红的大火球。”也不考虑自己所处的年级段。如果在做此类题目前,教师自己先带头说说句子,让学生向老师挑战,然后老师与学生轮流造句,要求用词准确,内容完整不重复,表达通顺。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胜利。一开始,学生可能很难战胜老师,但是日积月累,只要把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出来,惊喜自然源源不断,今后学生在完成此类作业时自会“花样百出”。

  我们应力求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获得,技巧在作业中掌握,思维在作业中发展,能力在作业中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如果把课堂作业仅仅框定在作业本上,也是有失偏颇的。在课堂作业“当堂化”的背景下如何引导教师自主开发和设计课堂作业也应成为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玉玲,浅谈语文课堂作业的当堂完成与反馈[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3).

  [2]马燕华,让作业点亮语文课堂:关于优化语文课堂作业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5).

  (作者单位 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第三小学)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qiuzhiwendang/71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