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大学排名】

  现代社会的进步,要求大学生具有不断创新的思维,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当今高等教育中重要内容和目标。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生创新思维论文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创新思维论文1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造就创新实用型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继承与发展的前提,也是时代赋予中医药院校教师的重要使命。就如何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观念、创设实践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中医药学生的临床技能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而中医药的兴衰系于中医药高校的教育,中医药高等学校是培养中医药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中医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当代中医药大学生必须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1-2]。而现代的大学生在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现将问题及解决方法阐述如下。

  1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医学人才特别是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封闭状态尚未根本解除,导致多数中医药高校缺乏激励和支持创新实践活动的措施,缺乏有利于培养中医药人才创新实践的氛围与环境,而且学校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也不完善,再加上中医药大学生自身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参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缺乏主动性,同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课后与学生交流甚少,加之部分教师自身创新教育理念不强,导致教师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而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如果未经临床实践锻炼和培养,学生将无法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医学理论,也就无法用医学理论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更谈不上开展中医学的创新活动。

  2医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析

  2.1创设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创新实践的氛围与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校应提供激发与展示学生创造力的校园环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兴趣,例如营造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在参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1)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或学生协会等,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从而拉近师生距离,也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沙龙以及报告会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1]。

  (2)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用实验室已有的设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视临床技能课程。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临床实践的时间往往有限。为此,学校可以专门开设临床技能课程作为限选课、公选课等,让学生多摸脉、多看舌象、多进行急救训练等,为进入临床实习做好准备。

  (4)重视基础课程教学中临床技能的培养。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要善于利用微课,在课堂上将基础与临床相联系,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思考机会,而且要善于从中引导、点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这样既可加深知识记忆,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积极组织临床实践活动。一提到临床实践,大家普遍想到的是医院实习、见习,其实高校也是临床实践的场所。高校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园专业性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途径。以笔者所在的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例,有岐黄杯中医知识大赛、我爱背经典大赛等学术活动。若能模拟技能大赛的模式,利用现有条件,在其中加上临床技能操作部分,则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培训具有较大的激发和检验作用,还可以让学生的临床技能得到更好的锻炼。技能教学与技能比赛相辅相成,高质量的专业教学是提升技能的基础,而高质量的专业技能比赛又可有效促进技能教学的发展。以技能大赛为例,技能大赛不仅能增强专业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促进学校专业实训设备更新和创新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2014年10月,首届全国中医药院校技能大赛在南京举办,此次大赛的举办既是对各中医药高校教学水平的检验,也贯彻落实了国家的教育理念,促使大学生活学活用知识、规范临床技能,培养大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等。

  (6)创建创新实践平台。该平台可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活动,借助远程网络增强沟通,实现学生协会与教师指导团队的互相促进,形成由教师指导团队、学生社团、第二课堂平台、网络沟通共同组成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2.2中医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及教学方法的创新

  2.2.1中医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中医药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主、以教代学、以讲代练、以记代思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中医教育的需要。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类课程,是连接基础与临床各科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在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课程内容抽象、直观性差,单一的语言讲解难以描述清楚,学生难以理解,更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理论指导临床;二是课程实践性很强,即使是基础课程,也与临床密切相关,学生难以建立中医思维,而学习中医诊断学的阶段是建立中医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枯燥、教学效果不理想等依然是中医诊断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重理论和传统、轻实践与创新以及单一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养成[3]。

  2.2.2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在第一课堂中的应用第一课堂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培养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培养中医药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但由于其表现形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案例与情景模拟教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中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将角色扮演、对话练习和情景教学融为一体的、能够将学习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仿真模拟演习教学方法[4]。该教学法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将学生置于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典型案例的运用,将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培养其运用理论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设计不同的临床情景,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主动思考能力及应变能力等。李健芝等[5]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实验组93.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习兴趣,61.1%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唐立龙等[6]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中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并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有积极意义,值得大力推广。李琳霞等[4]认为情景模拟联合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临床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为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奠定了基础。案例与情景模拟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可以缩小理论与临床的距离,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等[5-6]。综上所述,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人才资源,而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争夺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因此,全方位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是时代赋予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任,更是我国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哈丽娜,周永伟,徐广贤,等.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及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189-192.

  [2]陈水先,邝劲松.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44-45.

  [3]肖鸿雁.三个课堂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J].品牌,2015(1):207-209.

  [4]李琳霞,赵琳,李艳红,等.情景模拟联合案例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卫生软科学,2015,29(2):109-111.

  [5]李健芝,于小华,胡丽,等.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09-110.

  [6]唐立龙,梁严,陈宏.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250-2251.

  大学生创新思维论文2

  大学生创新思维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拟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粗浅的阐述。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1]: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对事物的认识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范畴而是进行重新认识,一般会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得出前所未有的成果。二是独特性[1]: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 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思维在一个地方受到阻碍时,能马上转到另一个方向,能用心寻找最优答案。保证问题的最佳解决[2]。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1.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3]

  逻辑思维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4]。简而言之,逻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非逻辑思维则是诸如直觉、联想、幻想、猜想以及灵感等不服从逻辑规律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一般来说,在创新过程中,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为发明创造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主要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对发明创造对象的观察、描述以及概括,主要靠逻辑思维。即使是非逻辑思维的结果,最后也必定要求被补充、解释、完善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实际上,在任何创新活动中,创新者往往都是在前人知识所铺就的逻辑大道上继续往前探索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道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即使是最卓越的想象力,直觉和灵感,其认识成果也必须经过逻辑的加工,找到其逻辑的根据。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所以一个足以完成科学创造过程的完整的创新思维方法,必须是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辨证统一和综合应用。

  2.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3]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4]。发散思维是一种立体式的多向性的思维方法,它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思路上的放射性,层次上的多样性,角度上的任意性等特点。一般来说,思维延伸越远,思路越开阔,获得新发现的几率越高。

  收敛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从一点向四周辐射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就是从四周向某点集中,收敛、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内核。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换言之,发散和收敛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是为了收敛,收敛是发散的必然结果。发散是收敛的基础,收敛是发散的目的。二者均不可偏废,它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其交互发展、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个体创新思维的基础。如果只注重收敛,而忽视发散,可能会造成思维的贫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活动进行。同样,如果只注重发散,而忽视收敛,就不能将众多的思维集中起来,思维过程就会失去控制,而陷入无序状态,变成混乱的思维,而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实现。西方研究表明,大多数创造性发现都是收敛、发散两种思维互补的结果。即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人的思维沿着一些不同的道路发散,然后又运用收敛思维,综合发散结果,敏锐地抓住其中最佳的线索。使发散性结果去粗取精、升华发展,最后促成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所以,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

  另外,创新思维还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综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辉映;点式、线式、面式甚至体式思维的整合等等。

  二、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1. 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

  2. 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

  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人们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影响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大学生创新思维论文3

  摘要:国内创新思维培养教育或侧重于技法, 或侧重于思维类型, 结果都不太令受教者认同, 这也是创新思维培养教育尚未有统一框架的原因。建立有效统一的创新思维培养教育课程体系, 有利于创新思维教育在高校的推展, 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水平。文章通过大脑活跃性训练、创新技法、创新切入、经典思维模型等方面框架的搭建, 来探析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创新思维; 思维游戏; 思维训练工具; 创新技法; 思维模型; 路径;

  全民创新、万众创业正成为当下的最强音, 创业教育亦逐步形成体系化与标准化, 但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核与基础的创新思维培养的教育则仍处于探索之中。前者可从创业教育教材框架上的标准化与一致性得以验证, 后者同样可从创新思维培养教育教材的多样性上可见一斑。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水平提升与推动发展都是一个阻碍。探索标准化的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路径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内涵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 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 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麻省理工学院担任过工学课程的阿诺教授说:“曾经接受独创性训练的人, 要比从未接受训练的人有更多推展富有价值的革新的机会。”亚历斯·奥斯本根据企业的实践提炼出: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培训产生;主要的方法是训练大脑的活跃性与创新技法的掌握应用。也就是说, 创新思维可以培养而且有径可循。

  二、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现状与问题

  2009年英国经济学人网站刊载: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型市场在内的所有经济体中, 中国创新能力排第54名。同年9月, 时任的温家宝总理指出, 中国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学生, 在当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 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但在这方面, 存在几个典型的问题。

  (一) 通过训练大脑进行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模式很虚空

  人脑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大脑容量是人成为高等动物的重要差异的依据, 也是形成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思维的源泉。创新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反常规的思维, 是以发散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非逻辑思维类型的讲授与训练成为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一种路径。这种训练模式就是对大脑展开各种思维形式的训练, 目的是使大脑活跃、更容易产生出更多更有效的创新性方案。但是, 由于思维形式没有实体, 受教者难以体验与应用, 这种训练大脑的创新思维培养教育模式很虚空。该模式的培养教育最常见的方式之一便是通过各类思维游戏来进行不同思维形式的训练。如王哲的《创新思维训练500题》中, 精选了500个创新思维训练题, 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和应变思维等七种类型。这种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普遍而大量存在, 尤其在西方, 比如雅瑟和凡禹编译的《哈佛给学生做的800个思维游戏大全集》, 包括数字类、几何类、概率类、逻辑类、心理类、解决问题类、观察类、创意类、文字类、脑筋急转弯类、综合类等11辑内容, 总共800道思维游戏题目。这些思维游戏从缜密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综合思维等方面出发, 目的是令使用者在解题的过程中, 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有效地锻炼大脑的反应能力和思维的严密逻辑性。

  哈佛大学前校长艾略特说:“对于哈佛大学来说, 通过思维游戏等方式全面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重要性远在教授具体知识技能之上。”显然, 以不同游戏对应不同思维形式的训练确实能提升大脑的思维能力。但游戏是如何提升大脑特定思维形式的能力, 却难以言传。这为施教者设置了难题, 使受教者难以信服。另一种方式训练则是针对创新思维力设计的, 同样也存在类似的困扰。

  创新思维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针对问题的解决一般由四步骤构成:第一, 问题的提出;第二, 现象观察;第三, 过程描述;第四, 结论形成。此四步分别侧重人脑思维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力及推理力。根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杰·斯佩里实验, 显性思维功能集中于左脑, 右脑是隐性思维的发起者;创造性思维使用整个大脑。人的左右脑在分工上注意力与观察力侧重右脑、分析力及推理力侧重左脑。这也说明对于一个问题创新性解决的过程实际是左右脑协同的结果。这就构成了以四力训练而设计的创新思维培养教育模式。比如张晓芒的《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将创新思维细分成四种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分析力和推理力, 再逐一针对性选用游戏进行大脑训练。

  从实践来看, 运用思维游戏来进行创新思维培养是一种普遍认同的方式。目的就是让大脑“动起来”, 通过思维的灵活转换, 全面开发创新潜力。由于该方式通过游戏题训练, 无法体验与转换到实践应用上;而且一道具体的游戏题对于一个训练者通常只具有一次使用效果, 无法让创新思维训练保持在常态。这类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模式或者过于抽象 (思维形式讲解) 而难以教与学、耽于游戏而缺乏严谨, 这便会形成训练大脑很虚空的认识。

  (二) 运用创新技法进行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模式缺乏体系性

  被誉为“创新思维之父”的爱德华·德博诺 (英国) 的代表作有《水平思考法》《六顶思考帽》二本书, 前者提出水平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根源, 后者则提供了水平思维的应用工具。这为目前比较盛行的创新思维培养的模式——创新技法 (思维工具) 的教导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创新技法模式也是一种相对具有实用性操作的, 教、学两便的模式。奥斯本最早提出的创新思维工具如智力激励法、检核表法等也属于此范畴。

  国内这方面的教材也很多, 如周耀烈编著的《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中总结了各种创新技法如头脑风暴法、组合法、列举法、设问法 (包括5W1H法、奥斯本检核表法、聪明十二法) 等。杜永平编著的《创新思维与创造技法》中细述了列举分析型技法、组合思考型技法、逻辑推理型技法、观察发现型技法、智力激励型技法、检核提示型技法和系统分析型技法等。

  这些技法都是一种从多个角度 (水平思考) 进行思考从而获得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由各个层面, 仔细思量新奇之事, 不遗漏任何可产生新组合的机会, 然后再加以评价, 说不定会发现, 这些创意中, 99%都没什么价值, 因为创意本身不含任何价值的情形也无法找出价值的情形也不少, 但是, 不论如何, 最后一个创新说不定会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创意。”这些技法是基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 天然具有实用性。但这些技法是总结各类创新实践而得出的方法, 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则缺乏系统性;且有无源之水感, 因为这些方法有效的前提是大脑具备生发思维火花的能力。

  (三) 应用论断或模型进行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模式存在局限性

  为了提升教与用的关联, 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是直接应用前人总结的思维论断、思维模型等来解决现实的问题。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希望能创新性解决问题, 但如何将创新思维的训练状态与应用结合, 确实体现出创新思维的应用成效, 难以有效验证。

  国内及至世界顶尖的商学院都把《孙子兵法》的论断作为一种商战策略来学习。张成编著的《易经中的管理智慧》就是讲述如何应用易经的思维来创新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论断都是源自历史故事, 是一种印证式的讲授, 用于解决实践问题则显机械。这种模式需要应用者能进行转换借鉴, 并不能直接产生具突破性创新的应用。

  策划师史宪文从《隆中对》中提炼出四面定位的OK模型, 通过创新性地寻找与分析环境中的要素来解决面临的问题。阳士昆2005年出版的《世界500强12种经典管理工具》, 其实就是各种思维模型, 目的是开启新的管理视角, 提供新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型能较好地解决特定问题, 如SWOT分析法比较适合企业内外环境分析、PDCA管理循环能很好地进行回顾总结等。论断或模型都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之效, 但进一步创新, 则需要充满活力的头脑。

  以上创新思维培养教育存在的三个问题源于当下三种创新思维培养教育模式。虽则各有千秋, 但都有片面性或局限性, 从而形成了当下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多样性。这三种模式其实均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实践证明,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效果亦不明显。

  三、创新思维培养教育设计路径的理论依据

  (一) 创新思维因子:记忆与想象

  周耀烈提出的创新思维因子理论:产生创新思维主要是在联想、想象基础上灵感与直觉思维发生了作用, 即创新思维的因子包括了联想、想象、灵感与直觉四种思维。

  基于这四种思维作用, 创新中最亮的点即创意正是源于创意者的想象链接记忆中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基于此, 进一步抽取创新思维的因子, 即是“想象能力加记忆能力”。

  以上分析也符合“创造学之父”亚历斯·奥斯本提出的创意的联想观念:“也就是让想象与记忆互相呼应, 由某种想法而引发其他想法的心理现象。”这也符合如下实践:绝大部分的创意源于创意者对既有素材的联想取用。因此, 关于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部分内容可以包括两方面。

  其一, 记忆力的训练。“经验是供给最佳创新的燃料”只有提升头脑的记忆力, 才能将经验以更好的形态存于脑中, 并且在需要时准确取用。其二, 想象力的训练。可以依据注意力、观察力、分析力与推理力等或创新思维形式进行针对性训练。

  (二) 创新需要独特视角突破定势思维

  定势思维是影响人们创新的障碍。大脑喜欢以固定的模式来认识变化的世界, 喜欢忽略定势以外的事物和观念, 从而影响创新思维的进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有两条:一是通过科学的训练削弱惯常定势的强度;二是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角度。前者的解决方式是借助大量的思维训练, 这与前述的思维力或思维形式训练一致;后者则可借助创新思维工具即创新技法。据此, 关于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创新技法。此外, 一些经典思维模型可以科学的引导人们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 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经典思维模型亦可纳入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内容之中。

  (三) 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内容设想

  亚历斯·奥斯本提出“从应用独创力后到应用判断力前, 必须安排相当长的一段思考时间, 若是性急地妄加判断, 便会使创意所培植出来的幼芽夭折, 因此凡事必须三思, 尤其是在面对有待解决的问题时, 更需赋予想象力的优先权, 让它在目标的周围张开想象之翅膀”。如何让这个思考的时间更有价值与更有效, 或者如何训练并引导思维以更利于创新的产生, 就构成了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内容。结合前述, 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记忆力强化训练;思维力或思维形式训练;思维技法及思维模型的训练。前二者可让大脑更活跃;后者则可产生更多思维视角。

  四、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探析路径

  (一) 思维训练提升大脑活跃度, 夯实创新思维基础

  思维训练指的是针对大脑某一机能特意制作出来的思维强化训练。因为创新思维能力强调的是大脑通过有意识的训练, 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 从而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最终发展综合创新素质。但创新思维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常练才能常新。如果要保证持续的锻炼, 依靠游戏显然不够便利 (每个思维游戏只有一次效果) 。而且, 游戏的解题思路也难以有效讲解。

  “思维是一种技能, 可以通过训练、实践以及学习而得到提高”。(3)爱德华·德博诺博士根据这一信念, 在七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应用随机词组法进行大脑的思维训练。即随时将两个不相关的事物进行强制联想而产生联系。这种训练对于创新思维有效性的价值根源于人们对一个问题的创新性解决通常需要应用到看似不相关的要素。

  而通过这种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随机词组法进行的训练, 大脑将会变得更易活跃, 这将为创新思维提供功能性基础。

  (二) 掌握创新技法以拓宽思维角度, 为大量创新思维提供可能

  任何创新在事后看来都是符合逻辑的。这种符合逻辑的创意主要是找到了一个适当的视角切入, 所以在解决问题前应尽量尝试多个方向。创新技法就是提供多个可能方向的一种思维工具。

  创新技法指的是以思维规律为基础, 通过对广泛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和提炼而得出来的创新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这些创新技法, 在活跃的大脑基础上, 可以快速地进行大量想象, 更容易产生出创新火花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链接。

  创新常用的技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和田十二技法、德尔菲法等。这些方法因为好懂易用, 比较利于所学者依据自身的特长进行实践。

  (三) 寻找刺激线索切入并激活大脑, 为创新实践提供路径

  如前所述, 创意的联想法则强调通过丰富的想象链接记忆, 但开启想象需要有刺激物激发来唤醒记忆。

  根据斯佩里的左右脑分工理论, 创新思维需要左右脑协同即显、隐交替。人脑中各种各样的信息, 如果长期不使用, 绝大部分就会与显意识脱钩从而进入潜意识领域, 显思维只能检索、调用显意识信息库中的信息, 那些退出显意识领域的信息, 在正常情况下往往难以“唤醒”, 这就是遗忘。而在特定场合中, 储存这些信息的地方会受到刺激, 信息便会释放出来, 这便构成想象。

  唤醒记忆的刺激物的寻求其实来源于问题所处环境的要素与利益攸关者的内心需求。思考问题时应该从目的、环境、竞争对手 (对象) 、自我等方面多视角考虑。这是系统思考所要求的, 也是全面性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线索的创新切入路径。创新切入的基本原理是带着问题从环境中找机会, 从人心中找缺口 (或痛点) 。很多问题的创新解决正是源于环境中某个要素的关注与把握。比如产品的创新创意多是源于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

  (四) 思维模型及谋略智慧的应用与创新, 奠定创新实践的科学基础

  一些制式的经典思维模型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有利于解决很多工作中的实践问题。类似企业的环境分析工具SWOT、执行控制的管理循环PDCA、目标制定衡量工具SMART等模型都是科学有效思考解决某类问题的工具。这些模型经由实践总结而成, 是以教与学均有较好的印证性 (案例教学) 与应用性 (特定问题的解决) 。这些常用经典工具, 可遵从法约尔企业管理活动的五大管理职能来组织这些模型。学有余力者也可根据《孙子兵法》中的论断为商战及人生困局探寻更多的思维角度。

  学习者通过掌握这些思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也会事半功倍。比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PDCA循环与中国传统的五行相生循环的关系, 因此总结出创新的管理循环工具MPDCA。其含义是对于任何一个管理循环的检视都必须将之置于环境中考虑, 因为企业的工作最终都应回归到环境中获得市场的评判与认可, 这种创新对于实践工作中颇有应用价值。

  (五) 创新思维培养教育设计路径的关联性

  创新思维培养教育设计路径中的四部分内容存在特定逻辑性。首先锻炼大脑的思维灵活性, 让大脑容易被激发;接着学习思维技法掌握拓展多种视角的思维工具;再在实践中借助外界环境中的线索作为刺激物引发想象。前三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思维培养的体系, 经过这样的系统学习, 既能让大脑保持活力, 又能借助掌握的工具在刺激物的激发下产生大量的创意。这证实了奥斯本强调的在判断之前充分赋予想象力的优先权。第四部分的内容则侧重思维模型的创新实践:借鉴经典思维模型培养科学思维以快速解决常规工作中的问题, 并可在此基础上有效创新。

  综上所述,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路径可以遵循这样的设计路线:训练大脑活跃性 (记忆力与思维力) 、掌握创新技法、利用切入线索寻找创新路径、借鉴经典思维模型 (工具) 及谋略经典进行创新实践。如图1所示。

  实践证明, 基于这种设计路径实施的创新思维培养教育, 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亚历斯·奥斯本.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M].福州:鹭江出版社, 1989:3.

  [2]雅瑟, 凡禹编.哈佛给学生做的800个思维游戏[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0:1.

  [2]周耀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134.

  [4]爱德华·德博诺, 韩英鑫, 译.12堂思维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1) :63-67.

  [5]王延光.斯佩里对裂脑人的研究及其贡献[J].中华医史杂志, 1998 (1) :59-63.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ziliaodaquan/16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