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报告材料】

  观察力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幼儿观察”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论文“幼儿观察”1

  一、在游戏中观察,激发热爱观察的兴趣

  因此,作为幼儿园、幼儿教师应该注重游戏的设置,“小白兔,是三瓣嘴。”“对,可是不一样,蜗牛的嘴是下嘴分两瓣。”通过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己又找到了答案,足见孩子的聪明才智,这样,不更提高了孩子的观察兴趣吗?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有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孩子,而不是人格被奴化的孩子。

  一次观察蜗牛时,一个孩子突然喊道:“快看,蜗牛的壳少了一块!”大家靠近蜗牛,纷纷议论:“怎么掉的?”“都露出肉了……小蜗牛多疼呀!”个别孩子掉下了眼泪,甚至哭出了声。当时,我真想马上告诉他们蜗牛的壳还会再长出来,可转念一想,这不正是让孩子们开展科学探索的好机会吗?于是,我安慰了孩子几句,紧接着提出了一个让我们惊奇的问题:“这只蜗牛的壳还能再长出来吗?”孩子们睁大眼睛望着我,开始猜想、思考。有的说:“不能”,有的说“不知道”,但没有人说“能”。于是,我说:“那咱们一起观察来找出答案好不好?”孩子们一致同意。

  二、在生活中观察,体验观察的丰富多彩

  实践证明,让幼儿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无疑给了孩子一个开放的观察空间,让孩子呼吸大自然的气息,倾听大自煞的声音,亲吻大自然的万物,身心娱乐,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油然而生,而且也发展了幼儿与人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绘画、动手、想象等能力。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幼儿作一名忠实的观众,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我们进入多功能厅后,已经有两个班的幼儿在自由活动,我认为这是一次观察的好机会。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帮忙‘找危险’,如果你认为别的小朋友在人群中玩的时候有可能发生危险,就大声告诉我们,看谁找得多!”听了我的话,孩子们立即目不转睛地盯着“游戏的人群”。一会儿,我听到一个接着一个声音响起:“那个孩子躺在地上,会被乱跑的人踩到!”“老师,有人扔玩具,差点砸到别人”……孩子们还针对刚才发现的危险制定了一些规则。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欣喜地发现,到这里活动时,孩子们会自觉遵守自定的规则:每当有其他班进入多功能厅,孩子们会自动集中到右半场活动;每当有比他们小的弟弟妹妹去玩海洋球;他们会很自动让出来玩其他玩具……孩子们能感受到谦让既是对自己的保护,更是对他人的关爱。

  三、利用多媒体拓展观察时空

  当前,可以利用电教设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信息大、直观性强等特点,向幼儿提供更多、更广泛的观察素材。这样不仅能弥补以上观察的时空限制性,而且能根据幼儿实际教育需要来设计、取舍观察素材,使之更有教育性。当然,由于幼儿视力也在急速发展中,组织观看视频要注意控制好时间,以保护他们的眼睛。同时,还应遵循从近到远、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等原则,要注意视频选材,要选择播放有利于儿童成长、发展的视频材料,且不能只为了照顾幼儿情绪,过度播放动画片。

  论文“幼儿观察”2

  摘 要:自然角是幼儿观察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在以往的观察活动中,幼儿对于动植物的观察往往停留在“驻足观望”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观察的意识不强,目的性不明确,在观察中不能自觉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更谈不上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小班幼儿;自然角;教育思想

  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室内、廊沿或活动室开辟的,供幼儿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实验品使用的班级活动的一个区域.它虽然只有方寸之地,却是大自然的缩影.它弥补了幼儿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幼儿提供每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机会.然而,小班幼儿年龄小,观察的目的性差,他们很少主动到自然角,即使停留一下,也很短暂,对于自然角里的一切,只是看过就罢.

  如何让自然角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它不再成为单一的观赏角,使之成为小班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一方乐土呢?笔者从“让自然角里的每一种动植物都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这一教育思想出发,试图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激发和支持幼儿的观察,引发幼儿进行更多的探究和发现,以此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一、铺“趣”——多样呈现

  自然角里的每一种动植物都有其教育价值,要充分发挥每一种动植物的最大教育价值,就需要教师在自然角中有序地呈现各种动植物,激发孩子对自然角的兴趣,让幼儿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发现.

  1..趣味式呈现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并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在创设小班自然角时,教师一定要选择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易于让幼儿观察认识的内容.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自然角命名为“亲亲种植园”,还可以设计小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的卡通墙饰,给幼儿亲近、温馨的感觉,使幼儿乐于与自然亲密“对话”.又如,将多个酒瓶盒排成一排制作成一辆色彩鲜艳的小火车,车头还坐着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在招手,还将空的饮料瓶中间抠空,在饮料瓶的开口处贴上小动物的眼睛、耳朵,花盆装饰成小动物的样子等,这样增添了材料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幼儿进行欣赏和观察.

  2..多层式呈现

  多层式呈现是指在不同层面的活动架上提供材料,让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一种视觉的冲击性和递进性,可以帮助小班幼儿在后期逐步养成仔细、全面观察的习惯.如,我将自然角划分为3块区域:芽芽总动员、风情万种、水中一族,最上层按组有序地摆放着种子在土培和水培中发芽的器皿,使幼儿能一目了然地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在花架的栏杆上,错落有致地悬挂上装满种子的小瓶子,让孩子们在看看、拍拍、听听的过程中感受到种子的差异;墙面上还提供了一些种子的图片和实物,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和了解;对于一些爬藤的植物,我还有意识地绑上了丝带,让爬藤植物沿着丝带慢慢往上爬,通过空间、墙面、栏杆的交叉组合,使幼儿处于一种抬头可见低头可观的环境中,这种三维空间的合理使用,随时都会让孩子与之发生互动.

  二、激“趣”——更替交换

  自然角作为幼儿学习的一个区域,教师还可通过与季节、主题、兴趣点的有效结合,让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感官去感知动植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及生长发育过程等,了解物与物、人与物的密切关系,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1..根据季节

  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里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作为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适时地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季节特征和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如,春天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一起种植适宜在春天里成长的种子,让幼儿每天观察种子发芽的情况.春天也是蚕宝宝和小蝌蚪孵化的季节,让孩子从养殖中观察发现小蝌蚪逐渐变成小青蛙和蚕宝宝蜕皮逐渐长大的过程.夏天,收集一些荷花、莲蓬的图片或实物展示在自然角中,供幼儿欣赏.秋天教师可以和幼儿认识秋天的水果和水果里的籽;也可以一起捡落叶,认识叶子的名称,并制作标本;观察小乌龟和金鱼冬眠的情况,以此了解动物的不同生存方式.

  幼儿观察记录:YJ20 跟我学系列视频短片—跟我学保育之幼儿观察 [幼儿园优质课公开课]

  2..根据主题

  自然角的内容应该与主题教学有效地结合,这样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积累有关的经验,丰富主题的内容,有效推动主题的开展.如,结合主题《春天来了》,让幼儿观察蝴蝶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在《认识萝卜》的活动中,活动结束后,可以将这些萝卜放到自然角中种植,供幼儿继续观察、探究.

  三、增“趣”——探索交互

  自然角中的探索交互是指教师为幼儿营造宽松的氛围,通过抛出适时的提问、捕捉兴趣点、参与管理、记录等方式,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互动,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以此增强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论文范文.

  1..抛出适时适当的问题

  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要能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幼儿指出大致方向或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探究.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虽然对事物充满好奇,但时间一久,兴趣极易转移,这时需要教师适时地做幼儿探究的引路人,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目的,有所侧重地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激发幼儿主动观察的兴趣.如,观察种子发芽,我在自然角里放了各种各样的种子,孩子们在看了几天之后,种子没有一点变化,慢慢失去了兴趣,这时,作为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如“你们猜猜哪个种子会最先发芽?”“它们发出来的芽会一样吗?”等,这样让幼儿每天带着问题去观察,从而激发观察的兴趣.

  2..捕捉幼儿关注的兴趣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究论文范文.不过如不及时捕捉,就如过眼云烟,了无痕迹.因此,作为教师应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仔细观察和积极思考.如,一次阿姨在给龙虾换水时发现龙虾妈妈生了很多龙虾宝宝,孩子们的问题一下子多了起来,“龙虾妈妈生了几只龙虾宝宝?”“龙虾宝宝喜欢吃什么?”“龙虾宝宝和龙虾妈妈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幼儿的质疑正是学科学的起点,因此,我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鼓励孩子大胆提问,并针对这些问题上网查阅了资料,利用图片、录像等方式生动、形象地为幼儿指点迷津,在师幼互抛互接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积极思考.

  3..引导参与自然角的管理

  作为教师,我们要放手,并充分引导、指导,积极地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主地去探索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和协助教师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可以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给植物浇水、给小动物喂食等,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通过亲自喂养、管理自然角中的动植物,体验劳动的辛苦,从而更加关心、爱护自然角的动植物.

  四、拓“趣”——扩展延伸

  在平时生活中,除了班级自然角的动植物,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去挖掘自然角的价值,丰富并积累幼儿的经验.如,通过植物的不同形状,让幼儿进行归类摆放,帮助幼儿梳理自己的经验;根据种子的大小和颜色,让幼儿区分大小和颜色;家园配合进行有目的地“认领”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拓展了自然角的教育外延和内涵.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班级的自然角就是孩子探索的热点、学习的视角.作为教师,要做好孩子的向导,创设趣味多维的空间,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运用灵活多变的指导策略,为他们的探索创造一片辽阔的天空,发现更多自然界的奥秘.

  论文“幼儿观察”3

  摘 要:研究以广州某混龄班的幼儿和教师为对象,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等,就混龄教育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对如何践行混龄教育进行经验探讨.研究的结论是:混龄教育能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的自我、道德和亲社会行为、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对混龄教育的实施建议:要科学把握混龄教育的内涵;要为幼儿之间的互动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对幼儿的指导要收放有度.

  关键词:混龄教育;3~6岁幼儿;社会性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9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指南》明确说明,在实施《指南》时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早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就指出,学前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论文范文的讲话为幼儿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不仅是育才,更是育人,面对日益严峻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问题,社会性发展教育不可轻视.

  玛丽亚·蒙台梭利( Maria Montessori)认为,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种人为的隔离,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对儿童的滋养,会阻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混龄教育对幼儿认知、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大有益处.在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为幼儿营造了一种类似于兄弟姐妹相处的大家庭氛围,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足,更多地满足了幼儿社会论文范文往和合作学习的需要,对幼儿的角色扮演和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以广州某混龄班的幼儿和教师为对象,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采用事件取样记录法,使用幼儿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进行记录,就混龄教育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对如何践行混龄教育进行经验探讨.

  二、混龄教育、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混龄教育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者特意将不同年龄的幼儿(跨度至少在1年以上)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组织在一起,对其进行教育的形式,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本研究中,我们把混龄教育定义为:混龄教育就是将年龄在3—6周岁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相对大的环境里共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社会性是在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建立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控制自身社会行为的心理特征.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幼儿自我、道德和亲社会行为、情感和个性等方面问题.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个体在社会环境和关系的特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认知与内化社会规范,掌握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从而能够适应其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三、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定性观察法:研究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对幼儿进行开放性的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行动研究法:研究者与幼儿园的教师共同合作,以一个月为单位,就混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二)研究被试

  广州某整日混龄教育的幼儿园,在幼儿园中随机选取一个班.班里有23位幼儿,6~7岁幼儿1名,5—6岁幼儿13名,4~5岁幼儿7名,3—4岁幼儿两名.

  (三)观察内容

  观察内容包括对教师的观察和对幼儿的观察.

  对教师的观察包括观察在课堂活动中教师是怎样引导幼儿的,从中找出值得肯定和完善的地方;教师如何根据每个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教师是如何与幼儿互动的.

  对幼儿的观察包括:一是幼儿的道德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如安慰、帮助与合作、分享、谦让、捐赠;二是幼儿的情绪情感,如表情成分、体验成分;三是幼儿的自我(结合访谈法),如自我概念(即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四是幼儿的个性品质,如情绪的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

  按照我们的观察指标和内容运用幼儿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进行记录,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其他信息.

  四、观察结果与分析

  (一)混龄教育促进幼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包括自我概念(表现为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验(表现为自我接受、自尊心、责任感)、自我行动(表现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自我的发展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且接受自己,进而调控自己,才能成为受欢迎的组织成员.

  1.混龄教育促进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 Leon Fest-inger)在1954年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是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价的.在混龄班级里,幼儿通过与比自己年幼或年长幼儿的比较,能感受到以前的自己如何,现在的自己如何,将来的自己如何.这就很好地将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统一起来,形成自我同一性,使自我概念明确化.以该理论为基础,有关研究表明,在多子女家庭中,与被父母宠爱的孩子相比,被冷落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且子女间的个性能力越相似,被冷落的孩子越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同理,在幼儿园里,老师难免会表现出更宠爱某些幼儿,而对于那些被冷落的幼儿,在混龄班里则会更好地发展积极的自我评价.

  案例:不到5岁的田田在一次跑步比赛中,主动提出要挑战5岁多的浩浩,结果他输了.当浩浩高兴地与老师拥抱时,田田为自己的失败哭了.老师告诉他,因为他还小,力气不够才跑不赢,等你长大一些一定可以跑赢哥哥的.田田不哭了,高兴地跑到伙伴中去了.

  正如案例中的田田,他知道他跑不赢浩浩,是因为他比浩浩年龄小,力气不够用,而不是因为他没能力.于是欣然接受,然后高兴地期待着长大变强,这便是在情感上喜爱自己,接受自己的表现.正视不足,接受不足,然后努力提高的过程,就是自尊心的成长过程.

  2.混龄教育促进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个体的行为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混龄班里的幼儿们在发展水平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观察学习的良好资源.混龄班为幼儿无意识学习和自我学习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正如笔者在幼儿园观察到那样:

  案例:喜欢吵闹的肖肖和翔翔,不爱说话的俊俊和哆哆,新入园的美美和宁宁,在哥哥姐姐的榜样带动下,一论文范文融入集体,越来越遵守工作和活动纪律,乱跑和大叫逐渐被秩序和安静代替.

  年幼孩子看到年长孩子安静有秩序地跟着老师进行活动,出于对哥哥姐姐的崇拜和喜爱,他们便无意识地模仿哥哥姐姐的言行.幼儿模仿良好行为,自觉地控制自己想说话、想跑动的冲动,融人集体的过程,也就是他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心理学家们已经指出,幼儿在外界的压迫下表现出的顺从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没有很大的关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要在自觉的行为调节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

  (二)混龄教育促进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

  1.混龄教育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道德行为主要表现为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亲社会行为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尤其是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南希·艾森伯格对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她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理论.艾森伯格认为,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有三个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意图和行为相联系阶段.影响个体注意到他人需要的因素有个体因素(个体的先行状态和特质特征等)和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解释这两方面.影响个体确定助人意图的因素有:情感因素、个体的认知因素(对他人需要的归因)和人格特征.艾森伯格还认为,亲社会行为的实施本身也会强化以后的亲社会行为.

  案例:户外活动时,小雪在追逐中跌倒,放声大哭,年幼的芊芊会抱抱她,小声地安慰年长的小雪,“小雪,不要难过了,你看我也受过伤.”说着指了指自己的膝盖.而年长的小雪也常常帮助弟弟妹妹收拾玩具.

  混龄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教师对幼儿热情的、支持的教育方式,促使幼儿形成对他人的积极情感、相信他人等,这些个体特征均会促进幼儿注意他人及其需要.在确定助人意图时,能力和认知水平较强的幼儿会自然地认为帮助和照顾弟弟妹妹是他们的责任.这就使得亲社会行为在动机和能力上都具备了条件,于是亲社会行为就发生了.亲社会行为是没有年龄界限的,只要那颗种子发了芽,它就会茁壮成长,混龄班这个类似家庭的环境便是一个温床.

  2.混龄教育能有效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语言攻击、身体攻击和破坏性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来自于模仿周围的攻击行为.如果幼儿没有看到攻击行为或者攻击行为受到了惩罚,那么幼儿便较少地模仿攻击行为.

  在混龄班级里,年龄不一的幼儿和教师组成一个充满关爱的家庭,幼儿之间的冲突是比较少的,这便能在根源上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当然幼儿依然会有一些攻击行为,主要是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幼儿中,他们缺乏同伴交往技能,不懂得爱护公共财物等.但大部分行为刚刚萌发,就被哥哥姐姐“教育”了.

  (三)混龄教育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是个体对外部和内部事物的主观体验,它伴随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变化,包含生理、表情和体验三个基本成分.幼儿之间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能力差异及经验差异,这些差异令每一个幼儿在这个团体中拥有了区别于以往的角色和地位,这些角色又会随之发生变化,即幼儿从小组成长到大组之间纵向身份的变化(通常在混龄班中,我们把幼儿按年龄分为两组,年龄小的那些幼儿在小组,年龄大的幼儿在大组),从需要帮助到学会付出.年龄的冲突,使幼小者体验到受帮助的感激,使年龄较大的儿童体验到助人的乐趣.而且,有研究表明:在混龄班里,幼儿能与各种各样的同伴建立联系,这有利于幼儿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发展.由于幼儿要在同一个班集体里呆上几年,这会使幼儿产生较强的集体归属感,同时又能建立起深厚的同伴关系,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

  案例:芊芊是班里乖巧温柔的女孩,班里的每个孩子都喜欢她,跟她玩;合合是个热情的孩子,班里的弟弟妹妹都很受她的照顾;皮皮年纪小脾气大,班里不少孩子都感受过他的无理取闹.

  经验的冲突,使强者感到成功的喜悦;弱者会失败,但通过合作他们可以体会到更深刻的成就感.个性的冲突,更能让每个幼儿体验到文雅带来的幸福、热情带来的快乐、霸道带来的无助、误解带来的委屈.混龄教育组织形式为幼儿进行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的体验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如对良好行为的微笑,给幼儿充分的机会去自己解决冲突等),幼儿有更多机会增强对消极情感的承受能力和排斥,培养对积极情感的认同和渴望.

  (四)混龄教育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个性(品质)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是个体在与他人、社会的相互交往中,外部的经验通过内心的折射后逐渐形成的;它强调的是个体的需要及特征、独特的权利、个人发展、自我实现、个体在世界上的唯一性等.混龄班集体里能形成轻松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幼儿的个性能得到自由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混龄教育能提高班集体对偏差行为的接纳程度.在自由小组活动时,幼儿自发组成小组,可以跨越年龄,自发组合依据的是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这就使各种个性的幼儿都有成长的空间和展示的机会.

  案例:霄霄和皮皮二人一起玩积木,皮皮不小心打到了霄霄,但没有道歉,霄霄很生气,追着皮皮要打他.皮皮跑到杨老师处,霄霄跟了过去,两人在老师面前各自说理.老师先是让霄霄搬张椅子坐着,然后又叫皮皮坐在霄霄的旁边,“你们自己解决,解决好了再回去”,说完老师离开.两人先是沉默,几分钟后,皮皮主动和霄霄耳语起来,一会儿两人就玩在一起了.

  教师没有对闹事的皮皮进行批评,而是给他们一个机会自己调节.在调节过程中,两位幼儿首先要自我控制住情绪,皮皮学会妥协,霄霄懂得宽容.温和、自律、宽容等良好的个性特征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在这里,热情、开朗、勇敢、坚强的品质会得到小伙伴的认可,同时冲动、敏感、怯懦的品质会得到接纳和支持.这里有同伴与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教师智慧的引导和安排,不同个性的幼儿,就像是五线谱上各不相同的音符,他们融合在一起,整个班和谐得就像一首动人的歌曲.

  五、启发和建议

  基于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笔者在观察和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更好地开展混龄教育的经验.

  (一)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混龄教育”观念

  应注意与“机械的混龄教育”区别开来,且要正确定位教师角色.笔者曾参观过另外一个幼儿园的混龄教育活动.他们不是整日混龄班,而是定期开展混龄活动,机械地把大小中班的幼儿混合起来上课,讲故事让所有的幼儿安静地听,做手工让所有的幼儿独立地做,没有交流也没有互动,这不是真正的混龄教育.

  在蒙氏教育理念中,“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而是在为儿童设计的特殊环境中预备和安排一系列有目的的文化活动主题.教育者不是通过内容(知识),而是通过品质(方法)来做准备的,其中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观察.”教师应该是幼儿的观察者,环境的准备者,活动的引导者,有了正确的教师定位才能使混龄教育的价值得以体现.

  (二)要想方设法增加大小幼儿之间的互动.

  缺少了互动或互动不足都无法充分体现出混龄教育的价值.当幼儿向教师求助时,鼓励他去请同伴帮忙,教师可以择机给予帮助.创造同伴互动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如何去请教他人,让幼儿学会先放下自己的工作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通过教师安排的“教师助理”、“午睡管理员”、“值日生”等职务,组织灵活多样的不同年龄分组活动等,使幼儿在相互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

  (三)收放有度,给幼儿充分的机会发展自己

  应注意引导幼儿的自我反省、相互协调和商量.收放有度指的是对幼儿的关注和干预.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教师一定要给以最多的关注,但对于已经适应了环境的幼儿,就要大胆地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发展自己.幼儿有冲突了,让他们自己去商量解决;幼儿犯错误了,让他们自己去反省;幼儿闯祸了,让他们自己去收拾残局.作为教师,只要静静地观察,择机予以教导,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正如蒙台梭利在对幼儿园的建议中写到,教师要努力克制想要包办一切事务的冲动.

  六、结论

  基于观察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混龄教育能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的自我、道德和亲社会行为、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践行混龄教育首先应科学把握混龄教育的内涵,其次幼儿之间的互动是混龄教育的关键,最后要收放有度.

  当然要使混龄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讨.就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而言,本研究也只是涉及到了其中一些方面,而幼儿的同伴关系、攻击性行为等方面就没有涉及到,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虞永平.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形式和手段[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5 (30).

  [3]吴育红.混龄区域活动中幼儿异龄交往现状与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 (4).

  [4]葛晓英,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探索与课程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2 (7).

  [5]刘晓东,蒙台梭利崇拜与蒙台梭利的儿童崇拜[J].早期教育,2003( 11).

  [6] Meunier, Jean Chris论文范文he, Bisceglia, Rossana, Jennifer M. Differential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Beh论文范文ioral Problems:Cur-vilinear Associations and Mother - Father Combined Effects[ J ]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2 ( 4) .

  [7] Veenman,S. Cognitive and Non cognitive Effects of Multigradeand Multi - Age Class: A Best - Evidence Synthesis [ Jl.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5 ( 1) .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baogaocailiao/16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