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报告材料】

想知道建构云南省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保障机制研究怎么写?那就快来吧!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建构云南省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保障机制研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建构云南省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保障机制研究

  摘 要: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省份,以塔里木大学为例,发现以理论课堂为平台培养大学生对各民族的正确认知,以民汉同宿和第二课堂为抓手和媒介巩固大学生跨族际间的积极情感、促进民汉学生友好往来使该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理论教育和跨族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需要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态度理论;新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3-001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3.007

  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有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省份,高校的大学生对不同民族人民群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式即态度,直接体现了我们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从态度理论视角研究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状况,有以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大学生践行民族团结,为新疆建设总目标夯实基础.

  一、以理论课堂为平台培养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正确认知

  目前,高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阵地主要还是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在《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党课、团课、新生入学教育等课堂的理论教学,穿插或专题性地讲述新疆的发展简史、新疆概况、新疆的民族史、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以及新疆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参与其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通过《形式与政策》讲透彻现下新近发生的各类借着民族、人权等旗帜破坏民族团结的事件,让学生看清事件背后民族团结破坏分子和分裂分子的真实目的,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团结是福,分裂是祸意识,消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培养大学生对各民族、对民族团结有正确的认知.

  二、以民汉混合住宿为抓手巩固大学生对各民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情感

  民汉混合住宿指有条件开展混合住宿的学校按照自愿申请或统一安排的方式实行不同民族在同一宿舍住宿,通常有“3民+3汉、4汉+2民、1民+5汉”等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民汉宿舍交叉相邻的方式来打破民族生集中住在某一栋楼或某一层楼的格局,为民汉学生交往交流提供生活环境.通过生活上的相融相伴,增强各民族学生在生活习惯、习俗、文化、服饰、饮食、语言等方面的相互了解,在相熟相知的氛围里巩固课堂上已经建立起来的对各民族尊重、平等、友好、信任、团结的积极情感.

  三、以第二课堂为媒介促进民汉学生友好往来

  在大学生已经拥有正确的民族团结认知、对各民族有积极情感的同时,学校通过第二课堂积极为学生创造相互接触、交流交往的平台,促进各民族友好团结.通过共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台竞技、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汉结对互帮互助、寻访民族团结先进人物事迹、见证新疆发展变化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促进民汉学生在学习上、娱乐上、工作上全方位交流交往,以期达到情感上交融、心灵上互依的各民族友好团结,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从课堂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开展,被调研的500余名学生中也有51.69%的人认为所在高校的民汉关系很好,48.31%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民汉关系比较好,说明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效果整体上是良好的,但是我们在大学生民族团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解决.

  第一,民族团结的理论性教育由于受课时等因素影响,并不能全面、深入地展开,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很多大学生对新疆的历史和民族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况,这也提醒教育工作者要争取条件和资源加强新疆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等知识的专门性教育.

  第二,新疆的特殊地缘政治性,导致很多人民内部问题被国际化,问题的背后有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双泛”势力等错综复杂的干扰和操控,由于其敏感性、敏锐性,教师不能做到第一时间给学生做正确分析和引导,等错过最佳教育时间后再教育引导其效果必然受影响,这提醒我们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时事鉴别与分析能力.

  第三,民汉混合住宿虽然拉近了不同民族大学生的生活距离,但在日常琐碎事件的接触中,难免会因为生活习惯和习俗的不同发生误会和摩擦,这些小摩擦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会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大,进而影响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反而会阻碍民族团结进程,所以高校教师要注意普及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习俗,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防止误会和摩擦的发生,同时教育学生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中学会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促进宿舍和谐、友好关系的建立.同时当发生误会和摩擦时,辅导员和班主任更需要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找学生谈心谈话,帮助学生打开心结,化解误会和矛盾.

  最后,调研发现,民汉学生的交往交流还较多地停留在学习和学业层面,纵向深入涉及个人情感、未来规划等私密性问题和跨族际成为知心朋友的学生相对较少,这提醒我们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除了理论教育外,在实践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尽一切可能增加学生的跨族际接触,形成长效机制,防止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走过程、走形式,从频率、深度、广度上不断提升不同民族大学生间的交往交流层次和内容,为各民族相互拥有深厚的友谊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做好他们的民族团结教育引导,让他们拥有正确的民族团结态度,理论认知上清晰明了,情感心靈上积极互依,行为行动上积极践行民族团结,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才实现.

  参考文献:

  [1] 乐国安.社会心理学理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

  [2] 张丽娟.新疆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究[J].大众文艺,2017(4).

  结论:关于对写作民族团结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民族团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baogaocailiao/3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