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报告材料】

八二宪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正式通过并颁布,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八二宪法五次修正背景及意义供大家参考选择。

  八二宪法五次修正背景及意义篇一

  “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宪法的制定与修改关乎着国家的发展、公民的权利。宪法和其他法律一样也应是与时俱进的,制定每一部宪法时必然受历史的局限性,规定的内容不一定能跟上社会时代的需要,所以即便是根本大法也需要多次修改或重新制定,比如美国1787宪法通过了27次修正案、法国1789宪法至今颁布了16部宪法。82宪法是中国颁布的第四部宪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需求的变化,该宪法历经5次修正案。

  1988年4月12日,在京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大,通过了第一次宪法修正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中国背景下,宪法修正案明确表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从根本上保证了私营经济在我国市场的存在。

  1993年3月29日,在京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大,通过了第二次宪法修正案,该案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地位,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颁布一系列管和经济发展根本经济制度,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发展方向,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004年3月14日,在京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通过了第四次修正案,该宪法与前三次相比,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修改,先是征求了个地方、各行各业的意见,而后召开各地方、团体座谈会。加上这个时期发生了如孙志刚案件、麻旦旦案件、城市房屋拆迁、农民土地权益的侵犯等一系列社会事件,引起人们对宪法人权的呼唤、国家机关权力的限制。作为中国宪法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修改,其一这是历届修改条数最多、设计内容最广泛的一次,其二是将公民基本权利做了部分修改,并明确写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突出强调了宪法的核心价值观——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这也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相契合。

  2018年3月11日,在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了第五次修宪修正案。在中国由富变强的重要阶段,为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全面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三位一体”这一重要战略之举,宪法取消了“国家主席任期两届”的条文。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写入宪法,正如全国人大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在记者会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是全党各族人民的心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理论指引”。

  修宪是国家统治阶级非常慎重的问题,也需要一套非常繁琐的程序,将国家的领导思想、时代背景、各项重大规章制度在宪法中表现出来。历次修宪积极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和各族人民的呼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宪法保障。

  八二宪法五次修正背景及意义篇二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摘 要: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宪法发展的历史,帮助我们了解我国宪法的探索实践和完善过程,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成就。1954年颁布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其作为我国宪法的基础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过。“五四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我国宪政的基础与制度体系,为国家治理和基本制度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随后的60多年间,我国根据时代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对这部宪法几经修改和修正,使我国的宪法不断与时俱进。

  关键词:中国特色;法律发展;民族复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即“五四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65年来,这部宪法几经修改和修正,但作为我国宪法的基础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过。“五四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我国宪政的基础与制度体系,为国家治理和基本制度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后,经过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改,不断补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写入其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新时期,宪法需要体现新的内容。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宪法发展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既顺应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又遵循了宪法法律发展规律。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这次宪法修改,是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为基础,被称为“八二宪法”,也是我国的现行宪法。此后,现行宪法根据时代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作出四次修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成果写入宪法。

  1988年宪法修改涉及到私营经济和土地使用权的内容:第一次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写入宪法;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认土地使用权商品化,并对土地使用权的依法转让问题作了补充规定。这也是我国宪法修改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所作的首次尝试,并沿用至今。

  1992年,我们党和国家确立了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重要决策。为了保证这一决策的顺利实施,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地位,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对宪法作了9处修改,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内容作了补充,明确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3月,我国又对“八二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改。这次修改的条文和内容虽然只有6条,但意义非凡,尤其是把我国的治国方略——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又推向新高度,从而基本上形成中國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次修改的前提是基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背景,因此,宪法的修改重视人民的根本利益,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载入宪法。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对宪法作了第五次修改。

  这次修改的背景是:2004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我们目前的形势是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迈进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基于这样一个背景,迫切需要对我国的现行宪法进行适宜和重要修改。于是,完成了对我国宪法的第五次重要修改,宪法补充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表明我国宪政的与时俱进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发展,有无比深远的意义。

  与以往相比,第五次宪法修改写入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牢固了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使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这一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使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得以更加的巩固,从而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民族复兴提供了更加坚强的政治保证。这些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被写进宪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成我们的既定目标,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宪法保障。

  通过了解我国宪法的五次重要修改,提示我们要好好地尊崇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和运用宪法,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放眼未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共同的行动指南,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培英.中国宪法文献通编[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李会勋.我国宪法修改的路径与变迁:以宪法修正案为重心的考察.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5]李步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张晋藩.中国宪法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baogaocailiao/42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