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报告材料】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520作文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1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冲刺阶段,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为如期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我们更要拿出百倍的努力和信心,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贫困人口防疫,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结合彰武自身实际,用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加强政治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要以党建项目为载体,引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建工作与精准脱贫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强化服务功能,夯实组织基础,整合各方资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抓好镇、村党组织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抓实村“两委”班子建设,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建强村“两委”班子。抓实选派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成效,激发“第一书记”工作活力,协助乡镇党委和村“两委”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完成。

  抓好党建载体,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

  要扎实推进“一个工程、两条示范带”党建项目,建设好基层党建示范点,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比干劲、当先锋、作表率,真正扛旗脱贫攻坚的大旗。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书记示范田”等新举措,总结好“党员志愿者红袖标”、“党员挂牌亮户先锋行”等新载体,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脱贫致富难题。充分利用土地确权和互换并地成果,坚持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一村一策”精准脱贫方案,精准确立增收致富项目。抓好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全力做好贫困人口生活保障,有序推进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工厂、农场、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多渠道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提高贫困人口收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一、某镇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某镇位于__县东北部,因驻__村而得名。耕地面积5.8万亩,区域内光照充足,灌溉便利,积温高,水质好,属哈密瓜的生产区。同时某镇依托棉花种植优势,建成了多家棉花加工企业,有木材加工企业多家,形成__县东北片最大木材加工基地。近年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北部杂果区、中部冬枣葡萄区、南部哈密瓜生产区的产业格局。目前,冬枣、苹果、哈密瓜和畜牧业已成为某镇镇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

  党的十九大以来,某镇财政所立足镇域实际,以助力脱贫攻坚、发展致富产业为工作重点,牢固树立“依法理财、为民服务”理念,不断夯实镇财政实力,重点保障民生支出,着力为乡村振兴提供财力支撑,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资金保障,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安排、合理调度,优先保障民生等涉农项目资金。严格项目管理,依托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系统,建立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清单,全面反映财政涉农资金的规模和结构、项目进度和资金拨付情况,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提升作风效能,继续加强财政干部职工业务能力提升,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办事流程,深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办事效率,扎实开展了服务消除贫困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乡村面貌和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百姓生活的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了有益探索。

  二、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问题

  当前,某镇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发达,现代农业发展乏力。建设现代农业,就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农村的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优又快发展。通过积极探索规模式经营和集约式经营等方式,提升农村“三资”整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当前,某镇村民合作的愿望比较强、需求也较大,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扶贫产业园建好了,但是如何有效管理,有效经营,变亏损为盈利,迅速拉动对贫困户的帮扶能力,对镇域经济的拉动能力,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短板,亟须加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人居环境整治不彻底,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不足。习总书记来陕调研时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某镇一直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尽管县财政在“三农”领域的投入逐年加大,但镇党委政府用于乡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领域的农村财政资金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生态治理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居环境的治理。

  3.乡镇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感。部分村在改善村道路交通打水泥路需要村党支部垫资;为村民解决用水不足、贫困户房屋修缮、异地搬迁户复绿等问题得想方设法凑钱;改善人居环境,实行“三改”:改厕、改大门、改厨房,虽然每户有一定数量补贴,但资金仍然不足等等。

  4.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积累明显不足。目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仍然是薄弱环节,虽然县局已经在扶持持农业新兴产业、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财政政策上给予了很大支持,但一些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向不明、思路不活、办法不多,对发展集体经济还停留在喊口号上,或者只是有一些初步的设想,缺乏具体的思路、措施、办法,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有的村级集体经济资源缺乏,土地大部分承包到户,村集体可利用的资源资产少,绝大多数村所属的林地、荒地、机动地等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已拆分殆尽或发包出租,导致发展集体经济既无土地可用,又无资金来源。有的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等靠要”思想,只想“输血”、不想“造血”。

  三、乡村振兴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是找准自身位置,提升基层财政所服务功能。要做好一个部门的工作,发挥好职能,重在精准定位。__财政所找准自身位置,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对群众是服务窗口,对镇党委政府是帮手,对上级财政部门是桥梁和纽带。群众是民意的来源,通过设立为首问责任岗,来办事的群众可以舒舒服服的坐在吧台凳上查询补贴信息,吧台上摆着群众意见本,来办事的群众可以将要求填写在上面并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进行评价。同时财政所的进门口还设立了群众意见箱,方便群众反馈意见。工作人员定期收集反馈信息,分类汇总。将对财政所工作人员的意见进行归纳,组织干部学习,及时整改;将对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反馈给镇政府,并给出所内意见,做好帮手;将对上级财政部门的反馈意见进行提炼,呈报上级财政部门,当好桥梁。通过精准定位,为助推“振兴乡村”下好“棋”。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注重镇域产业发展。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增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某镇在打造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着力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探索和创建,全面推行“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或产业大户”的多元合作模式,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发展,互促共赢,实现农民受益。一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乡村,提升乡村产业供给体系质量。二是不断稳步提高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满足农村居民对收入快速增长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期盼。三是以创新理念发展农村互联网新业态,充分抓住5G时代农村电商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精品小镇,解决平台不强的问题。以特色产业为基础,走产业兴镇、产业富民、产业支撑发展的路子。文化是特色精品小镇的“内核”。聚力规划引领建设精品小镇。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做好小镇空间布局、项目谋划,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做到“一镇一风格”。大力发展消费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三是注重生态建设,打造美丽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近年来以农村人居环境不佳、农业面源污染为代表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某镇力争将不良降到最低,以农村环境整治为契机,全面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卫生改厕、环村林带、河湖池管护、污水治理、铁腕治霾等工作,全力打造现代化美丽__。同时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某镇2017年建成全县首个村级文化大院,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阵地,通过设置文化墙、印象宣传册等全面展示__历史文化、风情人物和农村新貌,让文化回归乡村。今年,某镇依托党建、文化,进一步打造多样式文化大院,继续构造多元素的文化大院,让文化回归人心。

  四是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村集体经发展新模式。在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中,切实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是实施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县委、县政府“1+”思路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产业兴村经济行动的具体实践。不断加强政策理论、财政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夯实日常财务管理基础。同时,__财政所作为镇域财务管理主体,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做到主动监管、热情服务,合力促进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县农投公司培植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做强农业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日常财务、账务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管理机制、简化业务流程、明晰工作内容,__财政所作为服务镇村、加强基层财政资金安全监管的前沿阵地,积极主动承担起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财务账务日常管理,并将其纳入村级财务监管范畴,切实发挥好就近就地监管作用,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力打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更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我们将继续把优势做强、把特色做特、把产业做大、把机制做活、把环境做优,充分尊重人民意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鼓励和引导全镇人民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为实现创建全县园林示范镇,打造美丽平安新__的乡村振兴愿景贡献基层财政力量。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之调研报告

  燕窝垸村是罗田县的一个偏远山村,9年前村级负债近百万元、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村里干部无人当、驻点干部不愿来,是大别山区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如今的燕窝垸村,花木成荫,诗情画意,百姓安居乐业,游客络绎不绝,欢声笑语满村庄。面对今昔两重天的巨大变化,让人情不自禁地问:燕窝垸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对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有哪些启示和借鉴?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深入实地调研,形成专题报告。

  燕窝垸村的变化

  燕窝垸村位于大别山腹地南麓,因三面环山、形似燕窝而得名。过去因为穷、乱、差,被戴上了一顶“厌人垸”的帽子;现在风光秀美、生机盎然,不仅出去的人又回来了,外面的人也争相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成了一片承载梦想的“燕儿谷”。从“厌人垸”到“燕儿谷”,地名之变,名副其实、令人信服;变化之大,翻天覆地、令人羡慕。

  产业活了曾经单靠种田,如今三产融合

  过去的燕窝垸村人在泥土里扒食、汗水里挣钱,种粮卖钱是主要生产方式,经济效益低,遇上旱涝灾害,收入就没保障。如今的燕窝垸村,不仅有了中国最大的茶梅基地,还建成了燕归园、茶梅小镇、茶梅园、苗圃基地、梅岭、玉兰园、桂花冲、樱花园等一大批特色苗木基地,配套新建了农家旅馆12家、农家乐45家、旅游观光服务站点10处,观光旅游风生水起,以休闲养老观光研学教育为方向的全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旅”“农文”“农养”“农教”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互促互进、全面开花。有了旅游的带动,村民说同样是种地,过去种的是口粮,现在种的是商品。2018年,全村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1900万元,2019年上半年旅游营收达到1100万元。

  生态美了曾经满眼脏乱,如今四季有景

  过去的燕窝垸村,山上茅草丛生、荆棘密布,出门道路坎坷不平,采石场养鸡场乱挖乱建,猪圈厕所杂乱无章,河塘沟渠污水横流,一到夏天蚊蝇乱飞。如今,道路平整宽敞,房屋修葺一新,路灯古色明亮,5000亩山水田林错落有致,260万株花卉草木掩映村中,草如茵、树成行、花争艳、蝶恋舞,春有山花烂漫,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硕果飘香,冬有茶梅傲雪,一年四季游人如织,到处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人的笑容,成为了燕子、大雁等候鸟的栖息地,有1万多只喜鹊在这里搭了安乐窝。

  乡风好了曾经美德淡化,如今向上向善

  过去,燕窝垸村是个矛盾多、难管理的“问题村”,村民思想道德滑坡,邻里之间、亲朋之间时有纠纷,纯朴的人情味儿淡了,串门拜年的少了。如今的燕窝垸村,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建立孝德文化基地,乡贤榜、能人榜、学子榜成为弘扬孝德文化的“加油站”,群众见贤思齐,争当先进,向上向善、互助互爱、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回来了,比文明、比友善、比贡献成了新风尚。村民的公共意识、诚信意识更强了,路边的花草无人随意践踏,树上的鲜果无人私自采摘,来村的游客不担心被任意欺诈。徜徉在燕儿谷,仿佛进入一座文化大观园,“樊登读书会·星空下的演讲”让静谧的乡村充满文化气息,一年一度的花朝节,吃软萩粑、赏民俗、赶庙会,为人们留住了乡愁,为村民找回了乡情。

  治理强了曾经软弱涣散,如今和谐有序

  过去的燕窝垸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两委”、党员、群众之间隔阂多,一些村干部不理公事,一些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村民“平时没事不找干部、有事办不成骂干部、办事不顺心告干部”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如今,以村党委为核心的村级治理体系扎实有力,党员干部个个肩上有责任、人人身上有干劲,老百姓办事有人管,村干部说话有人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之间和谐相处,9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进京赴省非访事件。他们把法治文化植入小山村,成立巡回法庭,打造“燕儿谷乡村振兴法治论坛”,为“法治乡村”提供鲜活样本。在有效治理的催生下,村里火了,人气旺了,越来越多的外出村民选择“燕儿归巢”,147名返乡农民在家门口就业,7名大学生回家创业,今年还引来了金凤凰,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新越、西安交大的马鹏飞、贾小博三位80后硕士研究生加入燕儿谷团队。

  生活富了曾经一穷二白,如今村强民康

  过去的燕窝垸村债务缠身,村集体积贫积弱,村民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人均收入不足千元,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全村的35%。为了过日子,年轻力壮者外出打工谋生,留守的老人妇女守着“一亩三分田”,因为穷找媳妇也成了难题。如今,村“两委”通过与燕儿谷公司联合开发打造燕儿谷景区,集体经济有了稳定来源,群众致富有了宽广路子,全村2016年脱贫出列,村集体的腰杆挺起来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2018年,村民通过出租土地、在村内务工获得收入403万元,通过销售竹笋、软萩粑、甜柿、腊肉、油面等特色农副产品增收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0630元,是9年前的10倍。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燕窝垸村由过去的软弱村、涣散村、贫困村,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网络知名、人才慕名的生态花园、幸福家园、梦想乐园,先后获得中国特色旅游名村、国家旅游扶贫示范村、湖北“十大示范农庄”、湖北省宜居村庄、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全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实现了从“天赐燕窝垸”到“人造燕儿谷”的深刻转变。燕窝垸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鲜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振兴样板,完全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仔细端详燕窝垸方方面面、由外到内的变化,我们有一个共同感觉:燕窝垸村好比一个生命体,经过脱贫攻坚的洗礼,这片土地脱胎换骨,穷山窝变成了聚宝谷,这里每天都在生长,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变化,一幅具有鄂东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徐徐展开。

  燕窝垸村的路径

  我们在调研走访中感到,燕窝垸村这9年的蜕变不是等政策等来的,不是“堆盆景”堆出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回乡能人的带动下,燕窝垸村民齐心协力、苦干实干的成果。总结燕窝垸村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探索实践,可以用“四个一”来概括。

  引进一名回乡能人带来理念,带领发展

  燕窝垸村的变化、燕儿谷的发展,离不开回乡能人徐志新的扎根乡村、精耕细作。9年前,他响应市委市政府“一派两聘”号召,回村担任第一书记,从一个京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转身为山区小村脱贫致富带头人。他认为脱贫攻坚需要一个市场载体,就用自己的半生积蓄创立了燕儿谷生态观光农业有限公司。燕儿谷是一条长12公里的山谷,没有工业只有青山绿水,绿色发展最适合,他带领群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环境、修复生态。公司成立之初,他坚持村企共建,将公司发展和集体建设、村民获益高度融合起来,村委会以荒废的橘子园、村小学荒地入股公司持股10%,鼓励村民通过各种形式就业、入股。他利用一切机会宣传燕儿谷,去澳门参加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带了篾匠师傅创作的“爱我中华”和“福”字的竹编赠送给参会嘉宾。在徐志新的带动下,小山村有了旅游公司、法治论坛、工匠学校、森林康养公寓,还与华中农业大学、黄冈师范学院、黄冈市艺术学校等院校结上了“亲戚”,燕儿谷成了群众眼里的百宝箱;村民的市场意识有了,生意头脑也有了,仿佛换了脑筋、换了活法,越来越多的人把心思用在发展生产、改善环境、乡风文明上,手里都是劲,眼里都有活。用徐志新自己的话说,“离开故乡是为了改变自己,回到故乡是为了改变父老乡亲贫困的生活。村里变美、农民变富,让我特别有成就感。虽然这几年带领乡亲们脱贫办企业,工作强度大,青丝变白发,但我甘之如饴!”他的远见、情怀、担当、实力,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群众的感情,赢得了老老少少的真心点赞。村干部何从志说:“跟徐志新干,心里踏实,干得有劲!”

  打造一张生态名片外树颜值,内提气质

  生态美是乡村的最亮底色,也是振兴的最大本钱。围绕建设美丽乡村,他们把整治村容村貌作为第一道工序,痛下决心关养鸡场、停采石场、拆猪圈,一鼓作气改旱厕、改管网、建沼气,系统推进垸落整治,建成了人工湖、外婆桥、徐家老屋、燕归园等特色人文景点,河道治理、湿地改造、安全饮水等一批工程筑牢了生态环保基础,污水横流、垃圾乱倒的现象不见了。他们坚持不规划不建设,请中国地质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编制《罗田县燕窝垸村旅游扶贫规划》,把景区规划、村庄规划与产业规划相结合,按照武汉设计院专家的设计,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占地600多亩桂花冲、500余亩采摘园、650余亩茶梅园、100余亩盆景园,1200亩坡地退耕还林,所有通村通组的路旁种上行道树,实现了村在景中、景在身边。他们因地制宜、道法自然,沿着将军寨下的“一河两岸”种树植绿、栽花铺草,做到“绿化景观化、景观特色化、特色产业化”,改造出了燕儿谷3A级景区。在燕窝垸村党员干部看来,环境美人人美、生态好事事好,搞环境治理好比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一个外树颜值、内提气质的好办法。群众算了一笔账,抓生态保护至少有四重功效:一是改善村容村貌得人心,二是创造生态公益岗位暖人心,三是增加人气流量聚人心,四是拉近党群干群距离稳人心。

  搭建一个产业平台三产融合,共同发展

  燕窝垸村“两山夹一沟,十种九难收”,依靠传统农业难以翻身,怎么办?燕儿谷公司围绕罗田“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举措,瞄准建设美丽乡村这个目标,紧扣发展乡村旅游这条主线,充分利用“两山夹一沟”的特色地形,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以旅游为纽带,以股权为联结,连片挖掘整合沟域范围内的自然人文资源,着力打造“旅游+”产业平台,形成了“公司+集体+农户”的利益共同体。经过5年的投资发展,以一产休闲农业、二产农副产品加工及园林建设、三产乡村旅游与森林康养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加快成型,带动土地流转面积近5000亩,2018年连片六个村新增市场主体8家。紧跟发展形势的变化,公司对贫困户的扶持逐渐从扶户变为扶村,从扶个体变为扶主体,以小香薯等专业合作社、特色种养专业户、农家乐等形式推进多层次市场主体的融合发展,提供固定员工和临时工岗位200多个。公司建立“燕儿谷美食铺子”“九佬十八匠”等电商平台,把游客吸引进来,把产品推送出去,推出的罗田特产软萩粑被评为湖北十大名优农副产品,创造了日销售1万个的纪录。公司坚持短期脱贫靠租金工资、长期致富靠股份合作,引导部分村民以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从农民变为员工、再从员工变为股东,实现了身份转换和就业增收方式转变,更好地共享了发展成果,越来越多的村民提出入股愿望。一批乡村手艺人依托景区平台,做豆腐、扯油面、打糍粑、做篾器、做木器、画画、打铁、织布、绣花、雕刻,既活态展现了非遗文化,又培育了乡村体验新项目,深受游客喜爱。得益于燕儿谷这个“旅游+”产业平台,不少村民自称是拥有租金、薪金、售金、股金的“四金”农民。60多岁的贫困户郭志才因要照顾做过两次手术的妻子,把田地给燕儿谷公司,每月务工收入3138元,加上田租,年收入达到4万元,今年每月工资又增加了100元,他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燕儿谷公司好,家门口就业好!”

  创新一个发展机制党建引领,村企共建

  对燕儿谷来讲,“谷”既是地形特点,也是产业形态,更是创新高地。燕儿谷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在于他们从一开始就坚持抓党建促发展,探索建立了“七个联合”的发展机制,即联合党建、联合决策、联合规划、联合投资、联合办公、联合环保、联合双创,七个联合以党建为引领,以村企共建为核心,激发、整合了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村民勤劳之手的智慧和力量。比如,为了把握产业发展方向,他们建立“公司+集体+群众代表+专家”的决策机制,重大决策采取现场会议、通讯会议等形式,组织群众代表和专家共同商讨和决策,养老公寓、马场等项目都是通过集体民主决策定下来的。为了打造乡村旅游的“一站式”服务,由公司出资、村委会出地,联合建设1100平米的办公楼,既是党群服务中心,又是游客接待中心。他们坚持“倾听民声、服务民生,尊重民俗、疏导民怨,推进民主、聚集民心,提升民风、引导民富”的党建理念,组建成立全县第一个村级组织和非公有制企业联合党总支—燕儿谷联合党总支。以联合党总支为基础,2017年燕儿谷连片6个村成立了联合党委,又进一步创新了“联组织、联规划、联资源、联产业、联文化”的村村联合机制,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村企联合建设党支部,增强了组织战斗力,提升了治理凝聚力,也让很多老党员焕发了新活力,90岁的老支部书记毛金元不顾年老体衰,经常拄着拐杖四处巡查,义务当起了村里的环保监督员。

  燕窝垸村的启示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当前,全市进入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乡村振兴全面开局的历史交汇期。坚持五级书记抓、坚持发展产业是根本等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基本原则、经验做法,必须进一步体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同时,燕窝垸村从脱贫摘帽到振兴乡村有效衔接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几点有益启示。

  启示一:必须坚持精准这个根本方略

  “精准”二字是脱贫攻坚的灵魂,“六个精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法门。燕窝垸村从一片穷乡僻壤建成了美丽乡村示范村,在于他们贯彻精准方略,从实际出发定目标、找路子,尊重规律抓发展、搞建设。全市3800多个行政村,村情不同,乡风不同,基础不同,有的甚至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不能一个模式齐步走,更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振兴。要在精准分类上下“绣花”功夫。结合全市即将开展的行政村撤并调整,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逐村分析研判,科学划分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类村庄,分类推进,从容建设。要在精准规划上下“绣花”功夫。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坚持多规合一,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抓紧扶贫规划向乡村振兴规划优化调整,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要在精准实施上下“绣花”功夫。根据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乡风民俗的差异,选择不同建设模式,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注重质量,不搞脱离实际的瞎指挥,不搞违背规律的大呼隆。立足发展阶段,有序引导各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谋划、循序渐进,连片建设、抱团发展。要在精准投入上下“绣花”功夫。乡村振兴资金需求大,不能撒胡椒面,不能九龙治水,不能重复建设。要整合资金办大事解难事,坚持和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集中各个部门的力量、资源、项目,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积小钱为大钱、积小力为大力。要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以县为单位,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采取三年行动、逐年攻坚的方式,每年集中解决一到两个系统性全局性的问题,积小成为大成、积小胜为大胜。

  启示二:必须用好能人这个重要法宝

  燕窝垸村山是那些山,水是那些水,因为有了一个回乡能人,有了一批市场主体,经过9年的发展,实现了脱贫摘帽、焕发新颜的山乡巨变。燕窝垸村的实践证明,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法宝,实施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这条路走对了。要千方百计再引一批。对全市在外能人信息再摸排,回乡潜力再挖掘,上门对接再强化,做到求贤若渴招能人、三顾茅庐请能人、人尽其才用能人。把能人回家乡和人才到基层结合起来,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用一个“大能人”吸引一串“人才”,形成人才雁阵。要千方百计做好服务。用项目化、方案化、机制化的方式,打好政策牌、资源牌、亲情牌、特色牌、服务牌,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政策服务,创新回乡方式,持续推动信息回传、能人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项目回归。结合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实施三年,总结经验做法,树立先进典型,做好工作谋划。要千方百计发挥作用。树立各尽其能、各尽其用的理念,坚持“能人所能、乡村所需”,既盯紧商界翘楚、行业领袖、科技精英等“大人物”,也抓住能工巧匠、创客、大学生、退休人员等“小人物”,让能人有渠道回到家乡,有平台建设家乡,有钱投资的搞投资,善于管理的搞管理,擅长宣传的搞宣传,让乡村成为能人各显神通、发光发热的一片乐土,成为人人向往、共建共享的美丽家园。

  启示三:必须发挥生态这个最大优势

  燕窝垸村优势在生态,未来也在生态;燕儿谷公司成在生态优先,赢在绿色发展。燕儿谷公司成立后打的第一仗就是环境整治这个硬仗,这一仗打开了燕窝垸村的贫困“枷锁”,打出了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新天地,“绿水青山”加速变成“金山银山”。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振兴乡村毫无疑问要把这个最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保护是前提,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高质量完成“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坚持提升是常态,坚守农村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底线,全面实施乡村绿化行动,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要坚持转化是关键,深入实施地标优品工程,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和全域旅游,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挖掘乡村多种功能价值,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开发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产业链。

  启示四:必须激发改革这个内在动力

  走进燕窝垸村,这里听不见大声喊改革,但处处有改革。他们推行的“七个联合”村企共建模式,就是乡村振兴实施方式的改革,激活了市场、激活了主体、激活了要素。他们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集中体现,带动了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他们鼓励和支持村委会、农户以各种方式入股公司,为做实农村“三变改革”搭建了平台。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当前,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依托“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土地要素,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依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住股份制合作这个着力点,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依托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破解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探索财政支农资金市场化运作机制,将部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村级集体股份,将财政支农资金变为支农基金,做大支农资金“蛋糕”,撬动市场力量。农村改革的主体是农民,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在把握方向、坚守底线前提下,把创新的主动权多交给基层,鼓励积极探索、试点先行,在乡村治理、利益联结、文化传承等方面创造一些接地气、泥土味的改革典型。

  启示五:必须抓实党建这个根本保障

  燕窝垸村走上乡村振兴的大路,关键一点是建立联合党组织,以党建引领村企共建,把党建、发展、治理等工作紧紧扭在一起,推动村、企、民怀揣一条心、攒足一股劲,齐心协力干出个新样子。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振兴乡村必须依靠组织振兴,必须抓实基层党建,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围绕治理抓党建,围绕党建抓支部、强队伍、建机制。要整县推进支部建设,每年选树一批先进支部,整顿一批后进支部,带动中间支部提升,推行先进村辐射周边村、强村带弱村、村企联建,以支部强引领乡村兴。要深入实施“红色头雁”工程,以县为单位集中调整优化村党组织书记,建立第一书记长效机制,注重把优秀的农村人才、回乡能人发展成党员、培养成村“两委”班子成员,大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担任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带领群众干大事、创大业。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改进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储备一批青年党员和村干部,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让无职党员多与群众拉家常、多向百姓作示范、多为发展出力气。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baogaocailiao/71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