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情况报告】

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是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带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关键方式,同时也是巩固脱贫成效、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通过对察哈尔右翼后旗产业扶贫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到察哈尔右翼后旗产业扶贫经过实践探索积累了政策引导、组织带领、本地企业带动、运用本地资源打造特色产业等脱贫致富的经验,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于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使命。在过去的实践当中,各地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即“五个一批”,有效地解决区域内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其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就是把产业发展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实践充分证明,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是贫困户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产业扶贫工作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分析与解决产业扶贫的问题,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一、产业扶贫已取得的进展

  目前,产业扶贫取得的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扶贫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能促进本地区农村减贫,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地区农村减贫,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有助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农村减贫。

  二是产业扶贫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提供了平台。产业扶贫带动农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参与者的积极性是扶贫有效性的保障和支撑。产业扶贫既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又为老弱病残致贫人员提供在就业机会。

  三是产业扶贫促进了农村基础生产设施的改善。精准扶贫实施的以来,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不仅提高了贫困地区人群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使得贫困地区自身发展的脆弱性和风险大大下降,还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是产业扶贫促进了扶贫企业自身发展。扶贫企业是产业扶贫的追踪要参与主体之一,产业扶贫企业的良好发展关乎贫困人口的脱贫稳定性。

  五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生态改善。随着产业扶贫精准度和科学度的不断提高,其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一些贫困地区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二、新时期产业扶贫新背景

  当前,我国农村贫困格局和扶贫环境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决定了在步入历史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产业扶贫的目标、方向、重点等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大转变。

  我国贫困整体格局有所转变。2020年后在长期困扰中国农村原发性绝对贫困全面终结的同时,农村贫困将呈现新的格局,相对贫困将会愈加突出,我们所要面对的不是基本生活困难,而是与主流社会阶层相比,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群体。农村贫困从单维收入贫困走向包括资源、能力与机会的多维贫困,且潜存新一代贫困人群,需高度重视贫困代际传递。

  我国扶贫环境有所转变。自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吹响以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政策,加大了扶贫资金投入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显著提升。二是通过各类产业项目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地区产业缺、起步晚、产业散小弱等问题,农业产业化雏形初现。三是在脱贫攻坚中,紧抓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激发了贫困人群主动的脱贫意识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明显提高。这为后脱贫时代贫困地区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产业扶贫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地的产业扶贫同质化现象突出。产业扶贫本来的要求是因地制宜,着力发展贫困地区具有特色和相对优势的产业,达到增加收入减除贫困,乃至最终脱贫的目标。但现实中的各地产业扶贫项目,农业主要以大棚种植蔬菜和特色水果为主,畜牧业则以蛋鸡和肉类为主,乡村旅游则是简单的农家乐,并且常常是整个乡镇都争相上马。产业扶贫的工业项目同质化现象也很明显。

  二是贫困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高,村庄空心化已成常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严重,田地劳作农民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他们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吸收新技术能力也差,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面对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较弱的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如果没有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扶贫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是利益联结和收益分配机制尚不健全。产业扶贫益贫性仍然较低,各地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具体实施项目“精英捕获”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扶富不扶贫”的问题,有的地方支持龙头企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初始想法是让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企业最初也会提供相应的各种扶持优惠,但同时也需要被帮扶的贫困家庭进行一定的投入,而贫困户自身缺乏劳动力和资金,依旧很难参与企业的实际产业扶贫项目。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绝对贫困户难以接受产业扶贫而处于继续贫困状态。与此同时,一些地区贫困户自身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等、靠、要”思想严重。最终,这些扶贫项目由于益贫性不足,不仅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扶贫资源,也打击了政府、贫困户等利益相关者发展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和信心。

  四、产业扶贫未来发展建议

  一是多措并举防范扶贫产业同质化。第一,强化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地方政府应做好前期调研,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协调的原则,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育发展扶贫产业,确保扶贫产业符合国家发展大势,顺应市场需求。第二,优化顶层设计,增强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性。首先,产业规划要与扶贫规划、旅游规划等结合,充分考虑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按市场规律发展持续增收产业。其次,稳扎稳打、科学发展。产业扶贫实施前期,应充分考虑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实施过程中,要重点加强组织构建、人才引进、技术支撑;项目后期,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二是增加贫困人口收益途径。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产业升级并行带来的老弱人口发展能力与产业高级劳动需求的错配问题,产业扶贫需要针对返贫风险大或发展能力弱的群体提供参与机会。例如鼓励弱势贫困群体以集体资产参与产业项目,实施资产收益扶贫,产业扶贫企业建立信贷委托经营机构,并在实施过程中建立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分权归属和扶贫项目收益差异化分配机制。将产业扶贫加入到老弱病残群体开发式扶贫体系之中,可以改善劳动能力弱势群体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困境,在福利制度兜底保障的及基础上增强老弱病残贫困人口的脱贫长效性。

  三是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模式,确保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坚持以市场为纽带、双赢为目标,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设计利益联结模式,做好产业扶贫利益精准联结工作。同时,加强党建引领,将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延伸到乡村治理领域,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民增收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关于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习总书记提出的脱贫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个人。虽然经过全国范围的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但是剩下的还未脱贫人口都属于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工作任务还很重。虽然我们已经针对贫困村户致贫原因,因人而异、因户施策。但是对于一些无劳动能力、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始终有着返贫的风险。从这方面来说,通过建设合作社进行产业扶贫,壮大集体经济,能够使农民达到稳定脱贫。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沙家店镇李家站村属于贫困村,位于米脂县城以北34公里处,西邻榆阳区清泉,紧邻镇清公路。山地地形,传统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养牛羊。全村共314户812人。其中有贫困户41户100人。我们根据李站村的养殖习惯,以及退耕还林后有大量种植的苜蓿、玉米未有效利用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走上了养殖互助合作社的道路。村里的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使老弱病残可以有一份长期的稳定收入。2018年9月、10月、11月,经过严格检验检疫程序,分三批共购进88头肉牛,合作社正式进入养殖运营阶段。合作社从成立到正式运营期间,也遇到一些问题,走了一些弯路。虽然这些问题最后都解决了,但是浪费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希望能够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对解决方法提供参考。

  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例如牛槽不合适。由于牛场里的牛大小不一,对于大牛来说栏杆的高度刚好,但是对小牛来说栏杆成了摆设。统一设置成适合小牛高度的栏杆,大牛吃饲料又够不着。牛舍顶棚太阳板太少,光线不明亮。牛舍四周漏风,冬季保温困难。使用普通水槽,冬季水槽结冰肉牛饮水困难等。

  二是肉牛饲养不到位。主要体现在饲料单一。合作社肉牛养殖人员是当地农户,喂牛还是传统肉牛饲养方法,以当地种植的玉米秸秆为主。肉牛喂养的饲料太过单一,不能满足肥牛的生长需求。未区别饲养。对育成牛、妊娠牛、种牛采用同样的饲养管理方式,造成肉牛生长发育缓慢,不能适时出栏。

  三是肉牛管理不科学。刚开始一段时间,合作社里公牛、母牛放在一起,未分栏喂养。导致育成牛很早妊娠,使得育成牛不能提高产量,生下的小牛体弱容易夭折。

  四是疫病防控意识差。肉牛养殖人员缺乏防疫意识,牛有了寄生虫也习以为常。平时只常规性的进行消毒,很少有针对性的给牛驱虫。使得肉牛体内外常感染寄生虫,肉牛反复磨蹭疼痒皮肤后破皮流血,易感染疾病。

  五是缺乏养殖知识。主要表现在肉牛饲料配合不合理,在基本的营养成分如能量、蛋白质和钙、磷不足或不平衡的情况下,总是寄希望于饲料添加剂或增重剂能大幅度地提高肉牛的生产效率;氨化技术不成熟,不注意防霉变;不能保证原料质量,饲料种类与配方差别较大,饲料转化率低;不注重引进牛的适应性;过度依赖抗生素的防病作用,混用、加大剂量使用普遍存在;对杂交牛的养殖技术掌握不够;犊牛早期生长发育不良,直接影响到其中、后期的育肥效果等问题。

  针对合作社养殖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反复调研,从良种引进、标准化养殖、科学喂养、防疫防病方面进行了整改。

  一是良种引进。榆林地区的黄牛具有耐粗饲、抗不利环境等优点,但它也具有生长慢、产肉少、饲料转化率低等问题。选择产肉质好量高的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和秦川牛进行良种引进。

  二是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根据合作社自身规模选用低槽喂牛。将牛槽置于地面上,底呈弧形。这种槽相比高槽喂料省力,便于打扫;相比无槽喂牛卫生,牛进食方便。将牛舍四周围上可开关的太阳板,解决了牛舍光线不明亮和冬季保暖的问题,夏季牛舍通风干燥。将普通水槽改为加热水槽,冬季水槽不结冰,便于肉牛饮水。在建设牛舍时与饲料青贮、氨化池等设施配套,提升整体环境卫生,推进肉牛标准化养殖。

  三是标准化管理。随时观察牛群健康状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和治疗。肉牛长途运输到场后,休息半小时后再根据体重大小进行定量饮水。喂量应限制,根据体重大小每头从2公斤到5公斤,由少到多逐渐增加。按大小强弱分群,每头牛占围栏面积4平方米。用塑料耳标进行编号并建立档案。

  四是科学喂养。首先对饲料深加工,提高产能效率。目前合作社饲养以秸秆为主,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加工处理,可以提高秸秆适口性,增加肉牛采食量,提高消化率,改善生产性能。再在牛不同的生长阶段,供给不同的饲料和营养进行饲养。在一年龄肉牛育成期间,以粗饲料为主,让肉牛消化器官生长快成熟;在一年至一年半的肥育前期,喂养配合料,提高肉牛肌肉生长;一年半以上育肥后期,增加喂养能量料,使肉牛肌间脂肪沉积好,提高牛肉质量。在饲料喂养过程中,注意及时补料,保障肉牛生长的需求,加快肉牛生长速度。

  五是做好防疫防病。做好牛群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病牛。有病的肉牛鼻头无水,少食愛卧。一旦治疗不及时,极大可能导致死亡。为防患于未然,必须提前发现,采取对症措施治疗,提高牛群健康水平,把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六是做好养殖人员知识培训。定期邀请专业人员来合作社进行肉牛养殖指导工作,针对肉牛养殖中注意事项进行授课。组织养殖人员参加防疫讲座,以及去其他牛场进行参观学习等。由于养殖人员是本地村民,养殖思维固化,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培训,改变固有的、低效率的养殖水平。

  总之,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产业扶贫关键是要根据当前农村特点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区特色,同时优化升级产品。针对产业制定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规范化的生产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使贫困农户达到稳定脱贫、产业致富的良性循环。

  关于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产业扶贫是《"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确定的重要扶贫路径,是“五个一批”中重要的一环,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也是激发贫困人口自生动力、实现长远脱贫的有效手段。贫困地区产业有效发展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产业扶贫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在全省组织的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审计中,审查产业扶贫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也列为重要审计内容。但在审计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产业扶贫项目造血功能不强、投入市场主体的扶贫资金存在流失风险及数字脱贫现象。需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促进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如期完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扶贫资金入股市场主体未达到提升造血功能的目标。

  产业扶贫主要是要发展产业激活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内生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投入大量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主要模式有扶持贫困户创业发展、发展村集体产业、购置资产出租获取收益、建设光伏电站取得电费收益以及入股市场主体获得固定分红等。无疑扶持贫困户创业发展、发展村集体产业模式是促进贫困村和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和长久脱贫解困的最优选择,也是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但还有部分贫困村选择入股市场主体获得固定分红模式,即:与种养殖大户(合作社)或者企业签订入股协议,将扶贫资金投入这些市场主体,获得固定分红。例如某重点贫困村2016年将投入该村用于产业扶贫的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入股某种养殖大户,并协议约定截至2020年的5年间每年大户向村集体固定分红6万元,协议并未约定到期股金如何处理;再如某地重点贫困村2017年分别与某汽配公司签订1年期协议,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5万元入股该公司,年底固定分红3万元。这种养殖大户受市场、自然灾害、自身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能否持续分红保持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并且协议期满后,村集体获取的分红终止,村集体仍然回归穷村行列,贫困户也得不到有效带动,实际无法起到发展贫困村产业、促进贫困村、贫困户长期可持续增收的目的。再者,这种“入股”的形式并不符合上级关于激发扶贫内生动力的有关要求,实质上是把发展产业的扶贫资金通过“入股”之名转化为村级收入,把“造血”资金变为“输血”资金。

  (二)入股市场主体的扶贫资金存在流失风险。

  扶贫资金入股市场主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入股,真正的入股市场主体,股本结构要发生改变,市场主体要把投资入股的村集体列入股东,财务账上“实收资本”科目要反映股东投资额;村集体账上资产科目也要反映村集体还有投资在外的这部分权益。但是有的村投入市场主体的扶贫资金均直接列作支出,未记账为村级资产,一旦相关知情人员发生变化,这些投入到大户(合作社)或企业中的扶贫资金和分红资金就有可能化公为私,被个人获取或私分,存在较大的流失风险。例如在对某地一个重点贫困村的审计中就发现,该村入股某涉农企业30万元,因村集体账面上未反映30万元投资,该企业交纳的年度分红资金2.4万元,被该村负责人领取后,截留在个人手中长达1年多时间未交村集体入账。

  (三)村集体收入不实问题影响出列成效。

  省扶贫攻坚文件规定的贫困村出列标准之一就是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然而有的重点贫困村一无资产、二无产业,取得5万元村集体收入有一定难度,为了能顺利达到脱贫出列标准,部分村动起了“歪脑筋”。在此次审计中就发现,部分已出列的贫困村中,有的村虚报村集体收入、有的虚报扶贫项目套取扶贫资金作为村集体收入。且这种现象绝非个例,审计抽查某地14个出列贫困村,其中9个村集体收入不实。类似问题亟须引起重视,进行整改,否则将会影响整体脱贫攻坚成效。

  (四)“户贷企用”扶贫小额贷款存在一定风险。

  “户贷企用”扶贫小额贷款是指以贫困户为贷款主体、承担还款责任、贷款交由企业使用的扶贫小额贷款。例如某地向贫困户发放贷款利率为4.35%的1至2年期小额扶贫贷款,这个贷款交由民营企业使用,贷款到期后企业偿还本金,财政部门全额贴息,企业按贫困户投入贷款资金每户5万元的标准给予其固定分红3000元。这种“户贷企用”模式中贫困户并未实际参与生产经营,而是坐享分红,发放的小额扶贫贷款并未起到“造血”作用,难以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另外这种模式也容易将企业经营风险转嫁给贫困户。根据金融部门提供的审贷资料看,这些企业中,有的有担保,有的没有担保,得到贷款的企业均无抵押,甚至有的企业明显没有偿贷能力,例如,某养殖场年营业收入仅41万元,却使用小额扶贫贷款60万元,其营业收入难以偿还贷款。企业用款还款,贷款主体却是贫困户,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贷款,最终贫困户的信用记录中将留下“污点”,今后再想贷款创业致富就会因此受阻。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经过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贫困村自身存在短板较多,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土地抛荒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带动作用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且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小孩居多,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门路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脱贫的自生动力不强。

  (二)村干部认知存在局限性,被动发展和“等靠要”思想较重,部分村干部为完成任务急功近利。

  贫困村干部工作处于两难境地,搞产业建设担心一旦失败增加债务,不搞建设又会被认为不作为。而村两委干部中有技术、懂管理、有经营头脑的人不多,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缺少敢担当的带头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愿望“雷声大、雨点小”。贫困村本身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没有形成气候,想发展,但是难度大、见效慢,部分村干部为了顺利脱贫验收急功近利,不考虑发展持久性。

  (三)村账镇管管理不规范、不严格,资金监管存在盲点。

  乡镇财政(财经)所对村级财务管理相对放松,加之村干部法纪意识比较淡薄,有的村干部采取编制项目资料套取资金,有的村干部虚报或多报支出套取扶贫项目资金,保留“包包账”,资金体外循环,甚至动歪脑筋伸“黑手”。

  (四)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产业扶贫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例如,某贫困村计划建立虾稻生态种养产业,需要整合400亩耕地,整修稻田适于稻虾养殖环境需投资80万元,若建成后贫困户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参与打工增加收入,也可自己种养殖增加收入。然而该村仅有2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补助,目前投入资金不足已经成为最大的困难,制约该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审计还发现少数乡镇擅自将扶贫产业项目变更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本来紧张的产业扶贫资金雪上加霜。

  三、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将产业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各级组织和相关部门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工作。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关注市场变化,及时对产业发展趋势做出研判,提供决策服务;农业、科技等部门组织科研、技术部门人员定期上门服务,全程跟踪指导,及时解决产业开发中的技术难题;包保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市场信息收集渠道,帮助贫困村因地制宜探索促进村级经济发展、贫困户真正脱贫的长期发展路径。从规划、思路、技术、资金上全面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切实解决制约产业扶贫的瓶颈问题,使产业扶贫这一政策措施有效发挥作用。

  (二)集中资金力量做大事。

  整合各项资源,协同力量推进脱贫工作,要改变以往贫困村脱贫攻坚单打独斗的现象,集中贫困村扶贫资金、人力物力,投入长期稳定增收的产业中。在县市或乡镇范围内统筹产业项目布局,通过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扶贫产业,有效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和贫困村长远发展。

  (三)防控投入市场主体的扶贫资金和信贷资金流失风险。

  财政扶贫资金应用于村集体和贫困户自主创业发展产业,而不是简单投入企业取得固定分红。已投入企业的扶贫资金应在村集体账上记“长期投资”等资产科目,同时应登记村集体资产台账,每年严格按照协议约定清收分红资金,并及时入账,防止扶贫资金流失及损失。扶贫小额贷款资金应投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用于自主经营发展,要坚持扶贫小额信贷“户贷户用”。同时,做好“户贷企用”存量贷款风险防控工作,确保贫困群众、金融机构和政府利益不受损失。

  (四)加强教育培训及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村级扶贫资金管理使用。

  财政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村级财务的教育培训和监管力度,提高村干部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知规守规意识。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村级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baogaozongjie/6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