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小学作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高职特点,深度挖掘阐释融合齐文化中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520作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建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供大家参考选择。

  建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1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工作原则

  ——改革创新,面向未来。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

  ——补齐短板,特色发展。补齐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促进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鼓励特色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凝心聚力,协同育人。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通通道,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

  3.主要目标。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4.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5.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高中阶段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建设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充分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6.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深入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加强宣传推广,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

  7.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

  8.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夏令营)制度。大中小学校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乃至全国联赛。加强体教融合,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深化全国学生运动会改革,每年开展赛事项目预赛。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完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支持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优化拓展项目布局,深化招生、培养、竞赛、管理制度改革,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中小学体育竞赛相衔接,纳入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深化高水平运动员注册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高水平赛事互认通道。

  三、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9.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各地要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教师。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通过“国培计划”等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优质中小学建立协同培训基地,支持体育教师海外研修访学。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育人,建设一批试点学校和教育基地。明确高校高职体育专业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教师、教练员配备最低标准,不达标的高校原则上不得开办相关专业。

  10.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研究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把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建设体育场馆,与体育基础薄弱学校共用共享。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配好体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建立体育器材补充机制。建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场地设备配备条件应满足实际需要,不满足的原则上不得招生。

  11.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鼓励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统筹好学校和社会资源,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统筹学生体育锻炼需要,新建项目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综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

  四、积极完善评价机制

  12.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使用,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13.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优化体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提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体育专项课题。加大对体育教师表彰力度,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参照体育教师,研究并逐步完善学校教练员岗位评价。

  14.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将学校体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职责。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完善国家义务教育体育质量监测,提高监测科学性,公布监测结果。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五、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15.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本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重视、关心学校体育工作。各地要建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积极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

  16.加强制度保障。完善学校体育法律制度,研究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鼓励地方出台学校体育法规制度,为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17.营造社会氛围。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可推广的政策制度。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建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2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受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写进了十八大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文化传承是教育的最基本职能,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辩证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树立科学扬弃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就。它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等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文化体系上概括,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文化体系;从学科领域概括,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文学、哲学、史学、医学、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所有学科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绵延不绝,从未断层,历久弥新,已经熔铸在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积极先进的精华部分也有腐朽落后的糟粕部分,积极先进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发展的推动力,腐朽落后的糟粕文化只会变成一个民族文明进步发展进程中的绊脚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先进的优秀的精华部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造转化创新。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正确分析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定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宏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微观的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全面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宏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治国理政的丰富历史思想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微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益,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益。概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使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收获实效,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教育政策、教材建设、教学课程、教学计划、教师队伍、教育对象、教育经费、教育体制等进行系统规划和落实。在执行教育政策方面,“两办”《意见》和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已指明方向并提供了政策支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用好政策将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机。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建设教材体系,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的中小学和幼儿教育教材体系,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教材加以修订,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对大学生的教育,以必修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对党政干部教育,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育教学应增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教学计划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实施因材施教。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到点面结合,既重点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骨干队伍,又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教育机制方面,建立和完善各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比如政策支持机制、组织领导机制、协同联动机制、教材建设机制、课堂教学机制、课外实践机制、教师培训机制、评价督导机制、条件保障机制等等。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全党重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作者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研究员,自治区党委讲师团特聘教授)

  建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3

  【摘 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应是外向维度和内向维度的有机统一,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我们在关注现代职业教育外延扩张的同时,应该对内涵提升给予足够的重视,实现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同步发展.文化建设是内涵提升的重要因素,对于塑造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必须高度重视.本文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内涵、路径和做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旅游;文化建设;探析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3.011

  作者简介:马保烈(1973- ),男,汉族,山东寿光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职业教育、饭店管理.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到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 “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2014zcj026 )支持.

  当前,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职业教育不再是往日低人一等、艰难前行的困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就职业教育发表重要讲话,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一切标志着发展职业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职业教育实现了从教育层次到教育类型的华丽转身,一些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正在而且快速地得以解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再是职业教育人的梦想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1].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笔者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应该具有外向和内向两个维度.就外向维度来说,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外延的扩大,包括结构的调整,层次的完善和体系的贯通,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就内向维度来说,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内涵的提升,包括发展导向、动力、理念,打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概括来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是外向维度和内向维度的有机统一.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经过梳理发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这一范畴内,由于受职业教育原有定位不清晰、体系不健全的影响,社会各界包括学界更多地将目光投放到外向维度,更多地关注职业教育层次的完善和各个层次间的贯通,而对内向维度的诸要素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关注较少.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有可能导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蹈上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盲目扩大、内涵缺失、质量下降的老路[2].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化建设在现代职业教育内涵提升中具有基础性意义.现代职业教育决不应是简单的技术教育,必须摆脱“有技能没文化”的印记.文化应该成为现代职业院校之魂,成为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成为管理的基石和育人的法宝[3].作为一所育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自建校以来,特别是2004年升格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来,始终坚持“文化立校”战略,努力做好文化建设与行业特色接轨,与职教特色接轨,与地域文化接轨,与国际文化接轨,高度重视文化在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现代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积淀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学院文化,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旅游职业人才培养“山旅模式”.

  一、学院基本情况

  学院的前身是山东省旅游学校,1988年由国家旅游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1991年招生办学.2004年改建为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现设有饭店管理系、旅行社管理系、旅游外语系、营养与烹饪系、休闲产业管理系、计算机网络中心和基础部等7个教学系部,开设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航空服务、高尔夫休闲管理等32个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生6000余人,教职工380余名.

  20年来,学院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论文范文山下的弹丸之地到百脉泉畔的千亩校园;从建校之初的1个专业到多达32个专业及方向的专业群;从首届95名学生到如今6000多名在校生,从一名行业新兵到稳居中国旅游教育第一阵营前列,完成了成长历程中的华丽蜕变,开创了中国旅游教育独一无二的“山旅模式”.

  20年来,学院获得了诸多引以为荣的“第一”和“唯一”:她是全球获世界服务业最高荣誉“国际五星论文范文奖”的唯一学校;她是创下世界体育运动史和职业教育史上难以企及的纪录——全部参与了奥运会、世界大学生冬运会、全运会、世*、亚运会五大赛会服务的唯一学校;她是培育出在世界最大酒店国际联号雅高集团五星级宾馆担任总经理的中国籍学生的唯一学校;她是拥有校内四星级实习酒店的唯一学校;她是建有校内大型高尔夫球练习场的唯一学校;她是拥有3论文范文校园景区的唯一学校;她是开办全资质国际旅行社的唯一学校;她是出版发行大型高端旅游休闲杂志的唯一学校;她是赴海外研修实习渠道最多、学生数量最多的旅游学校;她是世界运动史上运营管理大型运动员村的唯一学校;是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第三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和2012、2013年、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项的学校等

  20年来,山东旅院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向社会培养输送了23000多名优秀毕业生,培训了近60000名旅游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办学水平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学会世界服务业最高荣誉“国际五星论文范文奖”、“山东省省直文明单位”、“全省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济南市花园式单位”、“全省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志愿者服务突出贡献奖”、“山东省高校校园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2012年,成功入选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首批技能型特色名校.

  山东旅院之所以能在短短的20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从高等教育的初窥门径者到中国旅游名校的华丽蜕变,首先得益于中国旅游业特别是山东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是旅游业这方沃土哺育了年轻的山东旅院;其次,是准确把握了职业教育的实质,那就是:以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为己任,坚持文化立校战略,不断凸显办学特色.

  二、山旅文化的内涵和组成

  山旅文化是指山东旅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育教学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内核是全院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其最基本的功能是管理和育人.它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化校园文化形态[4].

  (一)山旅文化的结构形态

  从结构形态上看,由四个子系统组成:一是观念系统,这是山旅文化的核心层,是山东旅院精神风貌的形象体现,主要形式为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校训、校歌、校旗、校徽等;二是制度系统,这是山旅文化的中间层,指的是在观念体系的指导下,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发展规划,师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以及奖惩制度等;三是环境系统,这是山旅文化的物质层,包括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高雅健康的育人环境,美丽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等;四是活动系统,这是山旅文化的行为层,包括各类文体大赛、社团活动、师生行为规范等.

  (二)山旅文化的来源

  从文化来源上看,山旅文化包含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系统,主要由五个方面组成:①服务文化,现代社会是服务型社会,旅游业是服务型产业,旅游院校文化建设必须突出行业服务特色.②职教文化,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结合行业特色和需求,注重对师生职业精神和素养的培育和熏陶.③齐鲁文化,山东是孔孟之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山旅文化根植于齐鲁大地,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与地域文化水论文范文融.

  ④百川水文化,山东旅院位于泉城济南东部,坐落于有“论文范文城”美誉的章丘市百脉泉畔.依托当地底蕴深厚的泉水文化,我们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主题,打造了百川文化系列品牌.⑤国际文化,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旅游业是国际型、开放性产业,旅游院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国际接轨,着力突出国际化特色.

  三、以现代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多年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坚持“文化立校”战略,着力突出文化在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探索形成了一些成熟的做法和经验[5].

  (一)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来引领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引擎,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遵循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一核心问题,凝心聚智,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始终坚持“旅游教育与市场接轨,与国际一流水准接轨”的办学方向,将人文化理念确立为核心价值观,以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为基本培养目标,以“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为使命,确立了“我们的天职是创造幸福”这一充满浓郁人文关怀色彩的校训,将服务精神确立为旅院精神,提出了“学校文明的第一标志是校舍的无比洁净、养成文明礼貌、讲究卫生、爱岗敬业的习惯,比在任何一门课上考100分都重要、我们的使命是培养我们的学生成为善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我们是绅士淑女,我们培养绅士淑女”等人才培养理念,提炼形成了绅士淑女理念、精英理念、核心素质理念三大核心理念,以“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三大核心能力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将学院建设“人文化、生态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高等院校、现代旅游管理服务精英的摇篮.先进的办学理念让山东旅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二)以健全的制度体系来保障

  先进的理念要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制度体系来保障.所谓制度体系,是围绕核心价值理念,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综合.为了强化师生文化意识,让文化建设落地,我们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系列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

  1..成立文化传播中心,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策划、实施、调研等各项工作,加强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国家一级学会山东大学论文范文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在山东旅院建立了研究基地,不断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探掘研究.

  2.对文化建设成就总结、提炼、固化,正式出版了《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文化手册》,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

  3.让文化成为师生的行动指南.将服务精神确立为旅院精神,学院领导要为全体师生服务,行政后勤人员要为教学和教师服务,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学生以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他人为荣.院领导和全体干部手机24小时开机并向师生公开,院领导开设博客、微博、微信,加入人人网,注重利用新媒体与师学沟通;倡导走动管理,要求干部职工走进教室、走进宿舍、走进餐厅、走进操场,走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勤走勤看;重视日常养成教育,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社会实践、思想品德等纳入评价体系,凡综合测评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均不得参与评比各类奖学金和荣誉称号,也不得参加由学院统一安排的实习;教育学生“不但要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而且要养成随手捡拾垃圾的习惯”,要求老师在操作课结束后,必须使教室恢复到整洁如初后下课;要求学生站有站相,走有走样,举手投足都表现出应有的职业素养,为此,不仅开设了形体课,而且所有的学生毕业前都有一次1小时的站立训练考试.坚持每周进行仪表仪容检查,要求衣着发型端庄,不能染发,即使是炎炎夏日也不准穿短裤、拖鞋.

  (三)以优美的校园环境来塑造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形式.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师生形成高尚的品格,保持健康的心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为此,我们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1.全力打造景观化校园,对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均精心设计,注入文化内涵,注重文化育人功能,着力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职教文化特色,建设了百川花园酒店、高尔夫球练习场、航空实训楼等众多一流的实践教学场馆,将整个校园建设成为国家AA论文范文景区.

  2.全力打造生态化校园.保持与环境的协调,所有建筑均设计为低高度、宽基座、灰色调,与周围的青山、田园融为一体.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除花草树木绿化外,分区域养鱼、养鹅、养鸽子、养小白兔、养鸟,整个校园鸟语花香;规划建设中水处理系统,安装中水管道1500 多米,把处理过的中水再利用到绿化浇灌和水体景观营造 ,每天节水达150立方左右,每月节约资金上万元.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建成了学生公寓太阳能洗浴系统,节约了大量能源和资金.

  3.建设文化墙系列,分别以齐鲁文化、世界文明、旅游业的朝阳、泉水文化、李清照词文化、社会公德、涂鸦文化为主题建成七大主题文化墙,成为学院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4.校园标识系统.为所有的建筑物、道路等进行命名并制作精美的标识牌.如楼宇均以儒家文化经典格言命名,百川花园酒店的餐饮包间均以世界上著名的大江大河命名,学院所有的道路均以世界上著名的奇山峻岭命名,标志性建筑“天行健”雕塑取材于历史悠久的龙山文化.其他诸如中日友谊之林、兰亭茶社、百川广场、真趣园、果然亭等一个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名字,连同校园内随处可见的花鸟虫鱼,共同营造出优美亮丽、氛围浓郁的环境文化,堪称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文化校园的和谐统一.

  (四)以精品文化载体放大效应

  校园文化建设能否成功,除了先进的理念、完善的制度、优雅的举止、优美的环境等要素之外,能否打造和推出一批精品文化载体是关键.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座高耸的灯塔,精品文化载体就是塔顶熠熠生辉的航灯;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湾碧蓝的海湾,精品文化载体就是湾畔美丽精巧的贝壳.只有打造出一批文化精品,校园文化才有亮点,才有活力,才有吸引力,才有生命力.在这方面,学院的探索和尝试主要包括:

  1.创办《百川》报.2006年12月创刊,刊名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意,寓意学院将以兼容并包的精神融会一切先进文化之精华,以开拓深广视野、充实学生头脑、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在全院上下形成乐于求知、勇于探索、能思善疑、求真务实的文化氛围.每月一期,每期四版,内容丰富翔实,成为传播先进理念、展示师生风采、传承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2.创办百川论坛.创建于2006年10月,以“贴近时代,贴近行业,启迪思想,熔铸真知”为宗旨,每月组织一期,已成功举办50余期,邀请了马瑞芳、王大千、曹永安等一批校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主讲,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类文明的精髓,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丰盛的文化大餐.主讲人的演讲稿经整理修改后,取名《人文百川》结集出版.作为山东省齐鲁讲坛旗下的山东省职业院校协会分坛,百川论坛于2008年10月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颁发的齐鲁讲坛优秀分坛奖,于2009年6月,荣获山东省高校工委颁发的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类优秀成果二等奖.

  3.创办百川辩坛.2009年4月创建,以“思则慧,辩则强”为宗旨,本着“以辩促思,以思强辩”的思想,以科学的态度来探索时论文范文展进程中的新问题,带来新时代大学生智慧的激荡、思想的冲击、情感的体验及价值观的重构,激发全院学生探索真理、整合信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4.举办“与院长面对面”活动.2006年11月创办,宗旨是“ 沟通交流、释疑解惑、建言献策、共建和谐”,每月第二周周二举行,每期一个主题.活动的主题由学生处在征求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经院领导批准后确定,并事先以海报等形式进行通知,使同学们做到有备而来.

  5.创办社会公益日活动.2006年11月创办,每月第三周的周四定为“社会公益活动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区,服务社会,增长才干.帮助学生在助人中收获快乐,在奉献中升华品格.

  6.创办百川旅游管理服务创新沙龙.2011年6月创建,目标是打造山东旅院“学术特区”,倡导创新精神,论文范文业界行政管理、企业经营、学术科研、教育培训等各项优质资源,把握行业动态,剖析发展趋势,用全球化视野观照中国旅游业,做东方旅游管理服务创新的推动者与引领者.

  7.创办“兰亭茶叙”活动.创建于2012年10月,以“沟通、成长、荣誉”为主题,每月举行一次,选拔优秀学生代表和学院领导在环境优雅、格调清幽的兰亭茶社品茶聊天,沟通交流,零距离接触.

  四、结束语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山东旅院探索遵循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奉行“文化立校”战略,扎根于地域文化、行业文化、职教文化,不断从传统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贴近时代,坚持贴近行业,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其做法和经验不但为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其他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进程中保持办学特色、强化内涵建设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启示意义.(马保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的通知(教发[2014]6号),2014/6/16.

  [2]蒋旋新,蒋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17-20.

  [3]宋德利,马保烈.全方位构建国际化的旅游职业教育新模式——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J].中国成人教育,2011,(7):16-24.

  [4]狄保荣,王晨光.饭店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年3月.

  [5] 狄保荣,宋德利.《我们的天职是创造幸福——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文化手册》[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youxiuzuowen/69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