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初中作文】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地理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例如合作教学作为一种小组学习形式,是目前很多课程教学中都比较适用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阅读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将教师转型为课堂的引导者,将学生变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使得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探讨,相互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小组参与与合作意识,使得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效的习得地理学习的技巧和策略。

  一、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扩展视野,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局限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兴趣,也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像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来改善地理课堂教学的困境。地理学科在中学教学内容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一味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教授。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低下,同时也降低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新课程改革对于地理学科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以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途径和策略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要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改革。目前很多地理课堂上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目标的重要性,将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内容中,知识的拓展性较低,而且教师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学习方法及策略。地理知识本身是丰富而有趣的,如果将地理知识能够以一定的方法串起来呈现给学生,将大大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能够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呢?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才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以某地区天气、地理及文化知识为例,教师可以以图片、幻灯片或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然后结合这些生动的画面进行地理理论知识的传授。结合本地的气候和天气,给学生讲解和天气相关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将各种植物的生长结合气候进行分析,不同气候下的植物生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2.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一改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做中学”。随着科技及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行相关地理知识的获取。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指定的主题,以任务型教学方法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进行相关知识的查阅,然后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和发散思维,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起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的学习地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小组之间的分工协作和讨论,教师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地理知识的梳理和吸收,例如组织学生制作以某一主题为主的课件展示、新闻点评、角色扮演等。以黄河相关的地理知识为例,除了介绍黄河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对比长江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学习,加深对我国两大河流的相关理论知识。

  3.地理学习的地图化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教会学生认识地图,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地图的更新也非常快,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地图来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知识。学会认识地图,使用地图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最佳途径。借助于网络或图书馆,结合地图信息,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另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和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以过程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结合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实践过程和理论知识考试来评价学生,这样既能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能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起到较大的鼓励作用。

  结束语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会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以及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在教师的的引导下,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学习为中心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通过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地理教学改革

  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 地理课程标准》 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在这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和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教学上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深挖教材内涵,灵活运用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在学习《 世界气候类型》 时,在气氛活跃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看图填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对填错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错的原因。在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采取了游戏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当成了亚欧大陆,定讲台为北方,各小组讨论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为什么?

  地里课程目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里的兴趣。这就需要在选择教法时,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强迫施教。而唤起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

  教法选择的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进射的。如:在《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课中, 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的教学,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四人为一组,每组给12 个试管,作为一年中的12 个月,再给一瓶红颜色的水,让学生自己设计世界任何地区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将水注入到试管里,展示并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的状况,然后在绘制成图。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发展。

  二、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了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本学期我校的地理学科从下列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高一为例):学生课堂表现占25%,课堂纪律5 % ;《 地理填充图册》 作业4 % ; 《 地球仪的模型》 制作4 % ;《 等高线地形图模型》 的制作4 % ;校园平面图绘制4 % ;《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绘制4 % ,开卷考试占25 %。教师拟定10 道题目。学生从中选择2 一3 道回答。闭卷考试占25%,题目以填空选择,填图绘图为主,为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常识。

  地理小论文占25%个,教师拟定3-4个专题,学生任选其一,800 一900 字左右,学生如对其他专题感兴趣也可自拟题目,经教师审定后,自行撰写。

  学期末,教师根据上述四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定的评语。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益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如:在高一下学期关于地球污染一章的教学中,我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污染空气的案例分析,请同学想办法还大气以洁净。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畅谈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有的说:给汽车换太阳能为动力的、电池的、风能的、天然气的,甚至还有特殊饮料的;有的说:给所有冒烟的地方设计一个空气净化装置,安在排烟排气口处;有的说:农村的秸秆用做制沼气、造纸、手工艺品、埋在地下肥田… … 学生答案不胜其多。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了。

  地理教学改革

  “培育教育家型教师、促进学科高品质发展,这是我们工作室成立的初衷,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工作室主持人、市教科院副院长汤标说。

  汤标说:“搭交流平台,推精品研究课堂是工作室成立之初12名核心成员的共识。为此,工作室坚持开展送教下乡和打造优质示范课堂活动,致力于搭建区县交流、城乡交流和校间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赤壁市茶庵岭镇中小学、通城县北港中学、通城县大坪乡杨部中学、湖北咸宁鲁迅学校……工作室成员风雨无阻,每个季度定期送教下乡一次,至今已到全市农村学校送教6次。在汤标看来,送教活动一方面可以传递新理念、新模式、新信息,展示名师团队研究成果,促进工作室成员不断反思成长、共同提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校校联动、区区联动,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打造优质示范性课堂,服务一线教学,促进研究工作向一线倾斜,是工作室坚持开展的另一项长期活动。为此,工作室经常性组织各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同课异构,听课、磨课等研讨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教学过程、课堂结构、目标达成等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研讨和交流。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努力造就一批有深厚课堂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作为名师工作室,打造名师团队是核心。一年多来,通过以点带面、以老带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工作室不断吸纳新鲜血液,逐步打造了一支包括高等院校教授、副教授、县市教研员、初高中一线骨干教师在内的,有理论、有经验、有层次、有梯队的22人名师团队,有力地促动了工作室各项工作的开展。

  开展特色研学改革

  “要达到工作室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厚积而薄发,加强个人文化的积淀和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汤标说,潜心研读,深入探索,不断求知,才能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落实课题研究是工作室的基础任务之一。汤标认为,以学校为基础,以地方为基地,将课题研究落实到实践中去,开展特色研学,这样接地气的课题研究才不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把握服务地理教学的基本方向,工作室要求课题研究必须与地方地理课程相结合,与高考的改革方向相一致。为此,工作室的《乡土地理》课题研究以鄂南高中学生为主体,走进相关地理专业部门,如市气象局、市国家气象观测站、市水文站,进行实地的参观和考察,了解区域气象、气候、水文状况,听取专家指导。

  工作室积极与湖北省天文学会联系,与市科协联合组织开展天文观察为主题的天文专题研学活动;利用假期,指导学生深入乡村、田间开展农业生产的研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分析区域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落实了课题研究,而且让课题研究与中学课程深度融合,促进了学生以地理实践力为主的四大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极大提高了工作室成员们的专业实践能力。

  为了搭建起成员之间交流、研究成果展示的平台,“咸宁市中学地理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根据实时的地理热点,公众号适时地系列推出成员们撰写的专业性科普文章,进行地理知识的普及推广,推送高考研究、课程研究等专业文章与讲座,极大激发了大家学习交流的兴趣。

  激活学习内生动力

  团队的核心理念、清晰的发展方向和有效的管理,是团队战斗力和活力的保证。对此,作为主持人的汤标有着清醒的认识。

  作为一个以中学地理学科教育教学研究为根本目标的工作室,文化建设极为重要。工作室的团队文化体现了工作室的核心价值观,是所有成员学习研究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向的出发点。为此,工作室在成立之初就着力谋划团队文化建设,设计了工作室的室标。

  标识总体形状为GPS定位标,中心地图为咸宁市区域地图,寓意定位于“咸宁”;定位标边缘拼音为“咸宁中学地理”,拼音字母与底部的地球经纬网图一起构成一个问号“?”,象征着地理所有问题起点和终点都是地球。汤标说,室标让工作室团队文化具象化,这一标志不仅是团队的象征,也是对团队文化最核心、最简洁的表达,同时也是外界了解工作室最便捷、最有效的起点。

  工作室作为一个以主持人为引领的、以学术研讨为首要目的团队,成员自觉自愿、主动作为是团队发展的原动力。为了完成工作室发展的终极目标,保证工作室长远而有计划、连续而有层次的发展,必须依靠相对严格的管理来实现,团队文化建设也应该具体地表达在工作室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之中。

  因此,工作室将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相结合,将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制订了《咸宁市中学地理名师工作室日常管理制度》《咸宁市中学地理名师工作室工作实施方案》和《咸宁市中学地理名师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每个季度的工作内容,成员们带任务学习、明任务研讨,既提高成员的活动参与度,提高了成员个人学习和研讨的有效性,也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促进了目标任务和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youxiuzuowen/78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