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报告材料】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论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站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高度,适应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代要求,对未来一个时期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部署。把这一部署落到实处,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事关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治久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制度创新的伟大成果

  古今中外,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都是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都有赖于实行一定的制度。制度合适不合适,对民族关系、国家命运影响甚大。观之于历史和现实,这样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成立后,用什么样的制度来很好地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凝聚起各民族智慧和力量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大政治课题。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制定出并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制度的基本内涵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1949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得到确立,后来被明确载入每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现行宪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根据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出了修改。2005年5月,国务院第八十九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深刻阐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为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对党章作出部分修改,其中就包括增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说,我国民族团结事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程。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造性和必要性,我们党的领导人先后都作过精辟论述。毛泽东同志说过:“苏联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他们实行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办法。我们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百分之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有些人想援引苏联的办法,在中国成立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这是不对的。”邓小平同志说过:“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采取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新办法,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集中体现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目前,我国共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还有将近1000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不断完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向前推进。毛泽东同志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彪炳史册的伟大历史性成就为这个重大政治论断作出了最好的注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这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可以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辉煌成就中得到充分证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70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例举其二。其一,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得以实现。在旧中国,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地位是不平等的,民族压迫和歧视严重存在。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里提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歧视,慎重稳进实施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全国人大代表包含各民族代表,全国政协设立少数民族界别,形成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其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跃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民族8省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983元、1142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2.6%、12.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8省区贫困人口从3121万人减少到603万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56个民族并肩奋斗、携手前行,共同描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显著优势。历史昭示我们,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这个显著优势,就一定能战胜任何破坏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图谋,以不断增强的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力量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在于做到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一重要论述和重大要求为我们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科学指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部署切实贯彻了这一重要论述和重大要求,对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道路问题是根本问题。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正是由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找到并坚持和不断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才建立起并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出并不断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越来越有力的保障。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育,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国家发展的光荣历史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让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自觉。要调动全社会力量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民族感情的工作,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对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要严密防范、坚决打击。

  (三)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新中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不把经济搞好,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空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一直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性安排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功最为显著的表现。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应各族群众新期盼,深化改革开放,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和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释放发展潜力;发展社会事业,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牢牢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论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2

  一、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发展进程,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处理好民族问题是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民族地区稳定的制度保障。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保持民族地区稳定的重要作用,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民族地区保持稳定的制度基石”这一根本结论。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和体现其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区稳定制度保障民族关系政治经济发展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地位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具有广泛深刻影响的问题,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矛盾根源,处理好民族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具有极端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阻滞各个民族的发展稳定,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的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的拥护,显示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的重要性浅析

  (一)民族区域自治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是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的重要政治制度。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各民族人民都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和推动者,共同享有着管理各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能够充分体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最好形式。我国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语言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民族平等必然的选择,是民族平等原则生动的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证了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促进了我们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制度着眼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效实施为我国各民族的稳定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极大地保障和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只有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尽快地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产生不平等的物质基础,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首要目标,集中地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大力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奠定了以发展保稳定的物质基础。(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自治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少数民族人民和民族自治地方参与国家和民族地区政治生活及其他各项事业的根本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地实现了当家做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和地方行政事务,真正实现了政治权利上的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主要由少数民族干部组成,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自治权。有效地维护和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了民族事业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安定提供了政治和文化上的磅礴伟力。

  三、新时期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包括民族地区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攻坚和关键阶段,研究制度架构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确保民族地区稳定和谐,是保障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之所在。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是决定因素。实践充分说明,我们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决定因素”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保持民族地区稳定的制度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要毫不动摇地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论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3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民族发展情况,对解决民族问题先后进行不同的探索,最终形成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民族政策,并把它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阶段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召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阐述,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基石。

  1878年,马克思在分析波兰国家独立问题时,明确了民族自决这一原则。他指出“必须在运用民族自决权原则的基础上,并通过在民主和社会主义基演出上恢复波兰的办法,来消除俄国佬在欧洲的影响。”[1]

  列宁也多次指出,“所谓民族自决权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组织独立的民族国家”。[2]因此,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指导思想的影响,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首次提出了民族自决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

  1931年,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其对民族自决权作了明确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享有民族自决权,对于这项权利我们应该支持和承认,同时对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3]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渐成熟和对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正确把握,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同时,探索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

  (一)形成阶段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民族政策。1938年10月,《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行较为系统地的阐述,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共产党选择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1940年,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先后公布了《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问题的提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己经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45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给晋察冀中央局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4]不仅明确了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的策略是实行区域自治,并进一步提出详细的具体措施。

  1947年4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它是中国共产党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重要实践,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确立。[5]

  (二)发展阶段

  自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1949年,随着临时性宪法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实施,将民族区域自治正式确定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1954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6]由此,民族区域自治成为宪法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最高层次的法律上得到了保障,在行政区划上有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明确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区划名称。

  1958年底,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新建了三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多年的历史实践经验教训,取得最新成功实践成果最强有力的证明。

  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恢复了《共同纲领》中被长期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同时,对1978年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做出了修改,切实维护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各项自治权利。

  到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是第一次以专门法的形式就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具体全面的规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性质做了更加具体的规定,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经过30多年法制建设实现了从民族政策到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变。1997年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在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001年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对《自治法》做出了重要的修改。

  2005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务院实施冲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主要就上级人民政府对民族自治地方应该承担的责任做出了更为详尽的规定,其范围涵盖基础建设、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和干部培养等各个方面。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baogaocailiao/78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