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报告材料】

2009年,央视《武林大会》举行了第二次心意六合拳擂台赛。比赛间歇,心意名家登台献艺,拆招示范,以解读武技的使用方法。“名家示范”,是否也有差错?笔者就此问题,同大家进行讨论。当然,我们讨论的范围,不是局限在“名家示范”的层面上,不妨把问题引申开来,进行多视角的横向联系,对一些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都拿出来谈谈。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评《武林大会》心意六合拳之误(中)|武林大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评《武林大会》心意六合拳之误(中)|武林大会

  2009年,央视《武林大会》举行了第二次心意六合拳擂台赛。比赛间歇,心意名家登台献艺,拆招示范,以解读武技的使用方法。

  “名家示范”,是否也有差错?笔者就此问题,同大家进行讨论。当然,我们讨论的范围,不是局限在“名家示范”的层面上,不妨把问题引申开来,进行多视角的横向联系,对一些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都拿出来谈谈。

  第一式虎形双把

  张云龙先生解说的虎“形”双把,古拳法称虎“扑”双把,有云:“天下猛数虎扑,虎扑双把尽在扑。”岂可遗“扑”?

  虎扑双把的用法常与十字把相混淆,张先生之错于此:

  (一)虎扑双把的用法

  对方右直拳打来,我右手缠绕其臂,顺而向下,捉拿其腕关节,左手随右手之势,捉拿其肘关节,此谓鹰捉。继而,引浮其根,我即合掌向其大臂一侧扑去。由于我打的是边门,对方横向受力,难调重心,必然应声而跌。此乃虎扑双把之妙用!

  张云龙先生自称并示范的虎形双把,不是拳走边门,而是拳走中门,示范的应是“十字把”,很显然是弄错了。

  (二)十字把的用法

  十字把盘练时,两臂须交成十字,使用时,一闪即过。例如:对方双拳打来,我双手从下向上,插,入其双臂之内,左右一分,此谓“十字之形”。而后,捋塌其双臂,引浮其足根,我即合双掌,从下向上,扑击其胸,此乃十字把使用之法。

  张先生示范的技法,如同上述,也是先用双手分开对方双臂,也是先含“十字之法”,然后合双掌直击其胸。此种用法,乃是十字把的行拳规迹。

  虎扑双把打边门,是正法;打中门,是变手。进中门扑击有两种情况。其一,边门人中门。对方右直拳打来,我右手穿其臂外,再以左手穿其臂内,脱开右手,以应彼左拳,此谓燕子穿林。继而,我双手下捋,合双掌急扑其胸。其二,直接人中门。对方用右拳击我左耳。我左手向上领起,挑其臂,彼再出左拳击我右耳,我右手再从下领起,挑其臂,此谓领手之法。继而,将其双臂向下,合掌猛扑其胸。

  虎扑双把踏中门,两手各自单化,须分先后,故无“十字之形”。十字把进中门,双手齐化,同时合,同时分,故含“十字之法”。由于西式的运行途径,皆经腹部,落点皆在脑部,所以,辨认不清两者的异同,就会把十字把当成虎扑双把,这是常见的现象。

  第二式 怀抱顽石

  《武林大会》播放怀抱顽石录像:先盘腿下蹲,双手左右分开,回合呈抱石状。然后,起身,上步,合掌推把。用法特写,先用双手分开对方双臂。然后,合掌扑胸。

  上述盘练和用法过程,除“下蹲”“抱石”外,其主体结构“十字与推把”与十字把完全一致。如此操习实为误传!误在口传语言上,怀抱顽石应为怀抛顽石;抱者,合也,合抱顽石于怀也;抛者,斜向也,斜抛顽石经怀也。于是,抱石者,走立圆;抛石者,走偏圆,两者截然不同。因此,虽一字之异,却难解此式之真义。

  盘练“怀抛顽石”正确方法。举右式为例:两小臂阳面,轻贴在龙盘步左大腿外侧,双掌平行,掌心向上。继而,抖身而起,右足向右斜角上步,成右弓步。同时,双掌翻转,随转腰之旋力,从下向上,从左向右,沿扁圆规迹发把,势如抛石。在终至落点的一瞬间,变横劲为直劲,双掌布于右斜角上方。用法举例:我用右手捋带对方右拳小臂,疾上右足,再上左足,绕走其身后。继而我转身向后,双掌随身运转,借转腰180度之旋力,扑向对方后背。若引捋得法,可抛彼于丈外。

  上述用法过程,韩建忠先生曾用虎扑双把示范,笔者认为有两点欠妥。

  一、此处,“转腰借力”,对于借助“腰部伸缩力”的虎扑双把已成多余。二、转身旋体,双掌须扁圆运行,若行之过半,再改“突角”,而使发把劲力不能顺达。因此,身后双掌扑人,唯用怀抛顽石,为此式宗传之正法。

  至此,我们明白了上述二式的功用:十字把抢中门,虎扑双把夺边门,怀抛顽石偷身后。若盘习娴熟,围斗进招,前后左右皆是手,但须通晓虎摆尾盘旋接手之用,方能奏效。正如钻、裹、践三拳,如不知中门搓手行九宫踩点之法,三拳的威力也就平常了。

  如此看来,古之圣贤,立意创拳,自有妙道。拳之用,各守其能,分而不乱,若师承不明,焉知其真乎?

  第三式 云遮日月把

  云遮日月把,张先生示范:先用右手缠绕对方右臂,并向上托起,进右足,入边门,再用左掌推出其背侧。示范拳架辨识:张先生右臂上架,左掌前推,定势成拗步。此种特征,从拳架外形和用法上看,为推窗望月,而非云遮日月把。

  云遮日月把盘法流行的式样有三种。(一)猫洗脸方式:扩大洗脸范围,从脸上一直洗到膝下。这样,虽然也能兼顾“日月”,但仍然是猫洗脸。因为运行方式未变,双掌仍然是从外向内运转。这与云遮日月把从内向外盘旋的方式正好相反。(二)裹手方式:行拳时,掌心斜向下,双掌一前一后,上下左右交替循环,拳势密而不露。由于此式能紧护双目,被人误认为是云遮日月把。裹手一势,为龙形走化接手之秘技,其内蕴之奥妙,须细心精研!(三)云手方式:此类习艺者,见他人习之,与太极云手相似,于是照旧搬来,横步盘习。其上未能遮日,其下未能遮月,何以日月称之?

  欲知云遮日月把真传,须先明日月。日者,阳也,头也;月者,阴也,裆也。头与裆,为云遮日月把顾法之要。是故,上而顾其头,下而顾其裆,又同时顾者,为此式正传之法。盘法简述:右掌上行,擦肩而过头,复而向下,同时左掌下落,擦腿而过裆,复而向上,如此,循环不已。上师传日:双掌交绕,如绵云裹身,上闭日阳,下封月阴;盘步环行,若长龙惊身,忽东忽西,游走八方。此为云遮日月把盘练之正法。

  云遮日月把用法。(一)圈手破招:对方用拳击我头部,并起腿踢裆。我双臂齐摇,势如风轮,只顾上下圈手,即可破招,上圈手可圈破其拳,下圈手能圈解其腿。圈手之术,左圈未起,右圈生,右圈未落,左圈沉,层层迭迭,风雨不透。故人圈内,攻势即破。此技,俗称瞎子摸虾,为破连招之妙手!(二)接手之法:“此式内藏接手”,为心意一绝。围人斗技,取圈手之姿,一掌斜立于上,一掌横插于下,拧身侧对人。走转接手,忽左,忽右,忽进,忽退,身影飘游不定;双掌圈手,时疾,时缓,时绕,时停,使人捉摸不透。若乘机进招,用圈手紧逼其身,一接贴,即变手,可化为推窗望月、穿拳、小塌、剪劈等拳式。

  需要说明的是,变手用法,不是本架用法,任何单一拳式都有演化变手的功用,一旦变手,就不是原来本架用法。因此,不能把推窗望月,说成是云遮日月把,很显然,张先生没有认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式 摇闪把

  摇闪把的通常用法。用左臂 上架对方右拳,上右步,摇右臂,右肘点创其胸。门内秘传为一式三招,内含抓戳喷,前把一翻。即出三招:一抓,抓其脸;二戳,戳其目;三喷,喷其面。三招仅在吞吐之间,须一气呵成,如果平日盘架不准,使用时,很难发出此种绝手。

  摇闪把为十大形的根基功夫,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包括在武林大会的名家示范在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差错。总结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

  ,

  (一)摇抱头摇闪把:当右式摇闪把运行到身体中线时,右臂突然上提,掌心落于头顶上方,同时,左手虎口卡住右肘尖,其势如虎抱头。摇闪把的肘法,为“进肘顶击”,此处改为“提肘擦击”,其肘法的使用,类同于虎抱头。如此重复,实为多余!(二)小顾摇闪把:右掌刷过左肩,向上,向右捋抹,停于头顶上方,左掌贴于左肋。此规迹,入小顾运行范围,上盘裹护,既有小顾之法,又何必改摇闪把为小顾?如此叠床加屋,多此一举!(三)卸肩摇闪把:上右步,摇右臂,将至终点时,右肩突然一卸一送,以加强肘部的打击力。此力的源头,起于肩,“后腿蹬”之力受阻。而且,拳架生硬,若游走四门,身形迟滞呆板,实不可取!(四)横劲摇闪把:当右式摇闪把摇出时,右掌右肘,从左向右横向运行,只有横劲,没有直劲。此种练法,改变摇闪把行拳的途径,变成没有进肘作用的空架子。(五)直劲摇闪把:当右式摇闪把运至终点,整个过程只有直劲,没有横劲或略带横劲,此种盘法,不能借力腰部的旋劲,增强右肘的攻击力。此种错误,出现的频率最高,几乎所有光盘录像演示的摇闪把都是这种直劲,武林大会示范的也属于这一类。

  关于摇闪把的正确练法,有口传说:“心意发放在摇闪,十个盘练九个反,习时不知横劲直,六合尽看硬手斩。”此说,有两层意思。

  其一,说明盘练摇闪把正确的方法是“横劲直”。此劲既非直劲,也非横劲,而是横直两劲的揉和力。如何揉和?举定步右式摇闪把为例:右掌先贴于左肩内侧。随腰向右转动,当转至正身即将对着正前方时,右掌略过左腮,此过程,为横劲。继而,后腿左足一蹬,立即变横劲为直劲,左手虎口卡住右肘尖,借助后腿之蹬力一起向前闯进。

  此种盘法为历代沿承之正传。看起来很简单,也不过是横劲与直劲的转换,但具体操作时,却非常困难,变快了,成直劲,变慢了,又成横劲,其间火候不易掌握,总是在“横直”之间徘徊,受制于两劲的转换。而且,变劲不可有棱角,须浑然一体,没有一点痕迹,如此,才合乎规范。

  其二,上述语传,还说摇闪把是心意六合拳盘习发放之总源。心意拳所有单式的发劲是否练好,取决于摇闪把的发劲质量。摇闪把发劲练好了,所有各式单势的发劲也会练好。如果摇闪把发劲没有练好,所有各式单势的发劲也不会练好。因此,摇闪把挈领着所有单式的发把质量,主宰着心意六合拳水准的高低。

  有人认为,摇闪把是心意拳的技术核心。以何种式子为技术核心,这是由主观设想形成的,这里没有客观因素。人之双手,不管摆成什么样的式子,都可以变来变去,演化成各式各样的变招。所以,有的把熊出洞当作技术核心,有的把十字把当作技术核心,其原因,都出于这个道理。

  笔者认为,摇闪把的本义是发放,只有通过发劲训练,才能掌握心意拳的发劲原则。

  为什么心意拳要选择摇闪把作为发放总手呢?这是因为摇闪把的拳架结构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摇闪把讲究前手三旋,旋腕,旋肘,旋肩;后手三靠,臂靠身,肘靠身,肩窝靠身;双足须立于同一线上,扣膝裹裆。这个姿势,极易造成身形歪斜偏扭,连架子都难摆正,何况行拳发劲?因此,心意拳中,摇闪把发劲难度最大,练通了摇闪把,就练通了心意六合拳。

  在如此“逆境”中锤炼摇闪把,最容易打开全身闭塞的关节,也最容易打通全身劲路的通道。到了火候,摇闪把的架子和顺了,发劲也通和了。此时,盘练其他单式,发劲就会很顺手,再也不会出现僵硬迟滞而劲路走偏的现象。

  从口传上得知,历代的拳家极其重视摇闪把的盘练,摇闪把不但是心意六合拳的入门基本功,而且还是提高拳艺并通向灵劲的唯一途径。

  由于摇闪把在心意拳门占有特殊地位,还得多说几句,讲一下四门盘法。

  摇闪把的四门盘走,称为踩四门。四门者,四正也,四隅也,中土也,合为九方。踩四门之传,掌运捋塌之巧,足行龙步之妙,游走宫阵之中,盘踩九点之上。何止东西?何止南北?所行规迹,八卦九宫图也。此法,可误宫阵之道窍,为三回九转入门之法。常闻人言:心意门者八卦掌之传,曰,八卦心意六合拳,此为误传泊来货!心意自有门道,九宫斗阵自成体系,何必外取八卦掌?热衷币心意八卦者,未得心意门宫阵之法也。

  评《武林大会》心意六合拳之误(中)|武林大会

  2009年,央视《武林大会》举行了第二次心意六合拳擂台赛。比赛间歇,心意名家登台献艺,拆招示范,以解读武技的使用方法。

  “名家示范”,是否也有差错?笔者就此问题,同大家进行讨论。当然,我们讨论的范围,不是局限在“名家示范”的层面上,不妨把问题引申开来,进行多视角的横向联系,对一些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都拿出来谈谈。

  第一式虎形双把

  张云龙先生解说的虎“形”双把,古拳法称虎“扑”双把,有云:“天下猛数虎扑,虎扑双把尽在扑。”岂可遗“扑”?

  虎扑双把的用法常与十字把相混淆,张先生之错于此:   (一)虎扑双把的用法   对方右直拳打来,我右手缠绕其臂,顺而向下,捉拿其腕关节,左手随右手之势,捉拿其肘关节,此谓鹰捉。继而,引浮其根,我即合掌向其大臂一侧扑去。由于我打的是边门,对方横向受力,难调重心,必然应声而跌。此乃虎扑双把之妙用!   张云龙先生自称并示范的虎形双把,不是拳走边门,而是拳走中门,示范的应是“十字把”,很显然是弄错了。   (二)十字把的用法   十字把盘练时,两臂须交成十字,使用时,一闪即过。例如:对方双拳打来,我双手从下向上,插,入其双臂之内,左右一分,此谓“十字之形”。而后,捋塌其双臂,引浮其足根,我即合双掌,从下向上,扑击其胸,此乃十字把使用之法。   张先生示范的技法,如同上述,也是先用双手分开对方双臂,也是先含“十字之法”,然后合双掌直击其胸。此种用法,乃是十字把的行拳规迹。   虎扑双把打边门,是正法;打中门,是变手。进中门扑击有两种情况。其一,边门人中门。对方右直拳打来,我右手穿其臂外,再以左手穿其臂内,脱开右手,以应彼左拳,此谓燕子穿林。继而,我双手下捋,合双掌急扑其胸。其二,直接人中门。对方用右拳击我左耳。我左手向上领起,挑其臂,彼再出左拳击我右耳,我右手再从下领起,挑其臂,此谓领手之法。继而,将其双臂向下,合掌猛扑其胸。   虎扑双把踏中门,两手各自单化,须分先后,故无“十字之形”。十字把进中门,双手齐化,同时合,同时分,故含“十字之法”。由于西式的运行途径,皆经腹部,落点皆在脑部,所以,辨认不清两者的异同,就会把十字把当成虎扑双把,这是常见的现象。   第二式 怀抱顽石   《武林大会》播放怀抱顽石录像:先盘腿下蹲,双手左右分开,回合呈抱石状。然后,起身,上步,合掌推把。用法特写,先用双手分开对方双臂。然后,合掌扑胸。   上述盘练和用法过程,除“下蹲”“抱石”外,其主体结构“十字与推把”与十字把完全一致。如此操习实为误传!误在口传语言上,怀抱顽石应为怀抛顽石;抱者,合也,合抱顽石于怀也;抛者,斜向也,斜抛顽石经怀也。于是,抱石者,走立圆;抛石者,走偏圆,两者截然不同。因此,虽一字之异,却难解此式之真义。   盘练“怀抛顽石”正确方法。举右式为例:两小臂阳面,轻贴在龙盘步左大腿外侧,双掌平行,掌心向上。继而,抖身而起,右足向右斜角上步,成右弓步。同时,双掌翻转,随转腰之旋力,从下向上,从左向右,沿扁圆规迹发把,势如抛石。在终至落点的一瞬间,变横劲为直劲,双掌布于右斜角上方。用法举例:我用右手捋带对方右拳小臂,疾上右足,再上左足,绕走其身后。继而我转身向后,双掌随身运转,借转腰180度之旋力,扑向对方后背。若引捋得法,可抛彼于丈外。   上述用法过程,韩建忠先生曾用虎扑双把示范,笔者认为有两点欠妥。   一、此处,“转腰借力”,对于借助“腰部伸缩力”的虎扑双把已成多余。二、转身旋体,双掌须扁圆运行,若行之过半,再改“突角”,而使发把劲力不能顺达。因此,身后双掌扑人,唯用怀抛顽石,为此式宗传之正法。   至此,我们明白了上述二式的功用:十字把抢中门,虎扑双把夺边门,怀抛顽石偷身后。若盘习娴熟,围斗进招,前后左右皆是手,但须通晓虎摆尾盘旋接手之用,方能奏效。正如钻、裹、践三拳,如不知中门搓手行九宫踩点之法,三拳的威力也就平常了。   如此看来,古之圣贤,立意创拳,自有妙道。拳之用,各守其能,分而不乱,若师承不明,焉知其真乎?     第三式 云遮日月把   云遮日月把,张先生示范:先用右手缠绕对方右臂,并向上托起,进右足,入边门,再用左掌推出其背侧。示范拳架辨识:张先生右臂上架,左掌前推,定势成拗步。此种特征,从拳架外形和用法上看,为推窗望月,而非云遮日月把。   云遮日月把盘法流行的式样有三种。(一)猫洗脸方式:扩大洗脸范围,从脸上一直洗到膝下。这样,虽然也能兼顾“日月”,但仍然是猫洗脸。因为运行方式未变,双掌仍然是从外向内运转。这与云遮日月把从内向外盘旋的方式正好相反。(二)裹手方式:行拳时,掌心斜向下,双掌一前一后,上下左右交替循环,拳势密而不露。由于此式能紧护双目,被人误认为是云遮日月把。裹手一势,为龙形走化接手之秘技,其内蕴之奥妙,须细心精研!(三)云手方式:此类习艺者,见他人习之,与太极云手相似,于是照旧搬来,横步盘习。其上未能遮日,其下未能遮月,何以日月称之?   欲知云遮日月把真传,须先明日月。日者,阳也,头也;月者,阴也,裆也。头与裆,为云遮日月把顾法之要。是故,上而顾其头,下而顾其裆,又同时顾者,为此式正传之法。盘法简述:右掌上行,擦肩而过头,复而向下,同时左掌下落,擦腿而过裆,复而向上,如此,循环不已。上师传日:双掌交绕,如绵云裹身,上闭日阳,下封月阴;盘步环行,若长龙惊身,忽东忽西,游走八方。此为云遮日月把盘练之正法。   云遮日月把用法。(一)圈手破招:对方用拳击我头部,并起腿踢裆。我双臂齐摇,势如风轮,只顾上下圈手,即可破招,上圈手可圈破其拳,下圈手能圈解其腿。圈手之术,左圈未起,右圈生,右圈未落,左圈沉,层层迭迭,风雨不透。故人圈内,攻势即破。此技,俗称瞎子摸虾,为破连招之妙手!(二)接手之法:“此式内藏接手”,为心意一绝。围人斗技,取圈手之姿,一掌斜立于上,一掌横插于下,拧身侧对人。走转接手,忽左,忽右,忽进,忽退,身影飘游不定;双掌圈手,时疾,时缓,时绕,时停,使人捉摸不透。若乘机进招,用圈手紧逼其身,一接贴,即变手,可化为推窗望月、穿拳、小塌、剪劈等拳式。   需要说明的是,变手用法,不是本架用法,任何单一拳式都有演化变手的功用,一旦变手,就不是原来本架用法。因此,不能把推窗望月,说成是云遮日月把,很显然,张先生没有认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式 摇闪把   摇闪把的通常用法。用左臂上架对方右拳,上右步,摇右臂,右肘点创其胸。门内秘传为一式三招,内含抓戳喷,前把一翻。即出三招:一抓,抓其脸;二戳,戳其目;三喷,喷其面。三招仅在吞吐之间,须一气呵成,如果平日盘架不准,使用时,很难发出此种绝手。   摇闪把为十大形的根基功夫,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包括在武林大会的名家示范在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差错。总结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   ,   (一)摇抱头摇闪把:当右式摇闪把运行到身体中线时,右臂突然上提,掌心落于头顶上方,同时,左手虎口卡住右肘尖,其势如虎抱头。摇闪把的肘法,为“进肘顶击”,此处改为“提肘擦击”,其肘法的使用,类同于虎抱头。如此重复,实为多余!(二)小顾摇闪把:右掌刷过左肩,向上,向右捋抹,停于头顶上方,左掌贴于左肋。此规迹,入小顾运行范围,上盘裹护,既有小顾之法,又何必改摇闪把为小顾?如此叠床加屋,多此一举!(三)卸肩摇闪把:上右步,摇右臂,将至终点时,右肩突然一卸一送,以加强肘部的打击力。此力的源头,起于肩,“后腿蹬”之力受阻。而且,拳架生硬,若游走四门,身形迟滞呆板,实不可取!(四)横劲摇闪把:当右式摇闪把摇出时,右掌右肘,从左向右横向运行,只有横劲,没有直劲。此种练法,改变摇闪把行拳的途径,变成没有进肘作用的空架子。(五)直劲摇闪把:当右式摇闪把运至终点,整个过程只有直劲,没有横劲或略带横劲,此种盘法,不能借力腰部的旋劲,增强右肘的攻击力。此种错误,出现的频率最高,几乎所有光盘录像演示的摇闪把都是这种直劲,武林大会示范的也属于这一类。

  关于摇闪把的正确练法,有口传说:“心意发放在摇闪,十个盘练九个反,习时不知横劲直,六合尽看硬手斩。”此说,有两层意思。

  其一,说明盘练摇闪把正确的方法是“横劲直”。此劲既非直劲,也非横劲,而是横直两劲的揉和力。如何揉和?举定步右式摇闪把为例:右掌先贴于左肩内侧。随腰向右转动,当转至正身即将对着正前方时,右掌略过左腮,此过程,为横劲。继而,后腿左足一蹬,立即变横劲为直劲,左手虎口卡住右肘尖,借助后腿之蹬力一起向前闯进。   此种盘法为历代沿承之正传。看起来很简单,也不过是横劲与直劲的转换,但具体操作时,却非常困难,变快了,成直劲,变慢了,又成横劲,其间火候不易掌握,总是在“横直”之间徘徊,受制于两劲的转换。而且,变劲不可有棱角,须浑然一体,没有一点痕迹,如此,才合乎规范。   其二,上述语传,还说摇闪把是心意六合拳盘习发放之总源。心意拳所有单式的发劲是否练好,取决于摇闪把的发劲质量。摇闪把发劲练好了,所有各式单势的发劲也会练好。如果摇闪把发劲没有练好,所有各式单势的发劲也不会练好。因此,摇闪把挈领着所有单式的发把质量,主宰着心意六合拳水准的高低。   有人认为,摇闪把是心意拳的技术核心。以何种式子为技术核心,这是由主观设想形成的,这里没有客观因素。人之双手,不管摆成什么样的式子,都可以变来变去,演化成各式各样的变招。所以,有的把熊出洞当作技术核心,有的把十字把当作技术核心,其原因,都出于这个道理。   笔者认为,摇闪把的本义是发放,只有通过发劲训练,才能掌握心意拳的发劲原则。   为什么心意拳要选择摇闪把作为发放总手呢?这是因为摇闪把的拳架结构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摇闪把讲究前手三旋,旋腕,旋肘,旋肩;后手三靠,臂靠身,肘靠身,肩窝靠身;双足须立于同一线上,扣膝裹裆。这个姿势,极易造成身形歪斜偏扭,连架子都难摆正,何况行拳发劲?因此,心意拳中,摇闪把发劲难度最大,练通了摇闪把,就练通了心意六合拳。   在如此“逆境”中锤炼摇闪把,最容易打开全身闭塞的关节,也最容易打通全身劲路的通道。到了火候,摇闪把的架子和顺了,发劲也通和了。此时,盘练其他单式,发劲就会很顺手,再也不会出现僵硬迟滞而劲路走偏的现象。   从口传上得知,历代的拳家极其重视摇闪把的盘练,摇闪把不但是心意六合拳的入门基本功,而且还是提高拳艺并通向灵劲的唯一途径。   由于摇闪把在心意拳门占有特殊地位,还得多说几句,讲一下四门盘法。   摇闪把的四门盘走,称为踩四门。四门者,四正也,四隅也,中土也,合为九方。踩四门之传,掌运捋塌之巧,足行龙步之妙,游走宫阵之中,盘踩九点之上。何止东西?何止南北?所行规迹,八卦九宫图也。此法,可误宫阵之道窍,为三回九转入门之法。常闻人言:心意门者八卦掌之传,曰,八卦心意六合拳,此为误传泊来货!心意自有门道,九宫斗阵自成体系,何必外取八卦掌?热衷币心意八卦者,未得心意门宫阵之法也。

  第五式猴子捞月

  猴子捞月,张先生示范:左手架住对方右小臂,在上右步的同时,右臂在小腹前屈肘上提,掌背向左,用肘尖擦击对方前胸。定势时,掌背贴于右耳侧,肘高于顶。   对此“捞月”,笔者有一问:人学猴子捞月,是用手去捞月,还是用肘去捞月?我看是用手捞,不是用尉捞,而且只有双手模仿捞月,才能使技法特征形似猴子捞月。心意六合拳虽然重“神”不重“形”,但技击落点与名称示形总有关联之处,·否则,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称?张先生示范的猴子劳月,虽然也有提臂向上的过程——当做“捞月”,但捞月的技法落点却在肘上。心意拳的单式命名是根据“技击落点”,而不是根据“盘炼过程”。因此,用“肘击”喻示“捞月”的形象,是不是太离谱?哪有猴子用肘去捞月!   其实,张先生示范的“猴子捞月”自有家门,谱称:“闹五行,为功法。”盘时,双掌要摩身,随着腰转,须上下左右前后做回环交替缠擦。当高低运行到极限时,一手掌背轻贴耳侧,肘过顶上,越高越好;一手掌心轻贴股后,指过臀下,越低越好。机理,两臂极力上下对拉,可牵引五脏六腑进行摩擦,激发真气鼓荡。在外,掌起摩擦足三阴,连着手三阴;掌落循行手三阳,摩擦足三阳。如此,内擦外摩,表内呼应,极易触发真气运行,打开气脉,此为修炼内功绝妙之法。   闹五行盘修为定步,若改为活步,即可演化成武技,举右式为例:退左足,复而上,双掌交错,上下提拉。继而,再上右足的同时,提右臂屈肘顶,左掌插于右腿内侧,这就演变成张先生示范的“猴子捞月”。据笔者所知,心意门屈肘过顶的式子,仅闹五行一势。由此可以断言,所谓的“猴子捞月”源出“闹五行”。心意六合拳讲究拳功一体,功法演化武技后,门内有个传统规矩,名称仍沿旧说。若改为别称,要合乎约定俗成的传承习惯。例如,在去年,韩建忠先生示范的按把,先用燕子穿林接手,然后右掌搓其胯根,此技出于功法“手摩内五行”,门内惯称为“搓把”。但称为“按把”,就不合传承习惯了。   因此,闹五行化为武技,不能随意改称“猴子捞月”。“捞月”一式,姬氏确有传承,名日海底捞月。因其双掌要运行到“气海穴”连至“月阴”以下部位,故而得名。同时,也说明此式运行的范围,应在气海穴周围。盘法简述:左足上步,双掌从下向上平行托起,置于小腹前。左足后退,并向左横步,双掌对合,转向右侧。继而,右足越过左足,向左斜角上步,左足再上步,落于右足前的同时,双掌从右向下越过裆部,再向上向左转向右侧。接着,右足向右斜角上一大步,双掌再次盘绕经过裆部时,双掌立即“捞月”,并翻掌向上作“托月”状。   在心意拳中,单一护裆的拳法只有海底捞月一式,与小顾护头之法遥相呼应。海底捞月为顾法,主柔劲,盘至上劲时且有雷声。

  第六式兔子插门

  兔子插门,马先生示范:左臂向上,掤托对方右臂,右掌下撑。继而左转侧身,右足铲蹬其小腹。此式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   (一)腿法问题:兔子插门为腿法,此式有称马蹬腿,也有称猴蹬腿。此外,心意拳还时尚其它许多腿法,这些都是从外门引进来的技艺,心意拳原传没有此类腿法。若言腿技,只有刮地风一式。心意拳盘架,用鸡腿步合裆,严禁露裆;与人试技,踢腿开裆,易为人乘,为历来心意拳家所不取。由于擂台赛严禁撩阴抓裆,高腿踢人既无风险,又可得分,所以被许多运动员采用。但野斗时,千万不可露裆,笔者曾见过几次因踢腿被抓阴的例子,习艺者要引以为戒。   如何使用腿技,古圣有训,小腿胫骨最为脆弱,且功夫无法练至此处,一旦被踢,必会骨折。鉴于此,心意拳确立了用腿原则,主张“好腿不过膝”。只有一式括地风,专攻小腿胫骨,从而舍弃所有多余腿技。这样,既能取得腿击的最佳效果,也能保护自身安全。使用刮地风,由于合裆起脚,落点低,重心就会稳固,又可避开被人撩阴。而且,刮铲时距离近,速度快,发无不中,中无不倒。专习一式刮地风,以一腿代百腿,这是心意拳用腿的高明之处。   (二)小形问题:心意六合拳有十种大形,此外还有七式小形。小形里,是否有兔形?只有弄清七’式小形的具体内容,才能证实“兔子插门”是否为姬氏原传小形。   姬式所传七小形拳法名称与技击要点:第一式为(猫之贴腹:狸猫上树),第二式为(牛之角触:乌牛摆头),第三式为(鹤之抖振:白鹤亮翅),第四式为(凤之高飞:丹凤朝阳),第五式为(蝶之穿绕:蝴蝶手),第六式为(鱼之挺突:鲤鱼打挺),第七式为(狮之转丹:狮子抱球)。   在上列七式小形中,不见“兔子插门”,心意拳是否有第八式小形?

  心意拳有七小形,戴家拳也有七小形,戴家拳前三式猫牛鹤,与心意拳名称相同,但练法不同,后四式则完全不同。戴氏七小形的传承,因人而异,也是前三式相同,后四式完全不同。这说明戴氏七小形未得全传,所以,才出现各敲各的鼓,各打各的锣的现象。戴氏小形,得曹继武之传,其源头在心意拳。所以,七小形的名称和练法应以心意六合拳为准。   戴氏七小形,印证了心意拳小形原传的数目只有七式,没有八式。而“兔子插门”又不符合心意拳的用腿原则,因此,在姬氏传承的拳法里,不会有“兔形”此类的小形。

  第七式蛇出洞

  蛇出洞,马先生示范:左足在前,左手从内向上带其臂,再以右小臂锉压其肩迫使倒地,右臂下行,掌心向左。此外,可以如此变手,但不可如此盘架,马先生“示范解说”错在哪里?   一错在名称。蛇行步,不是蛇出洞,常有人把蛇行步误认为蛇出洞,这是两式完全不同的拳法。马先生演示的为蛇行步。二错在练法。马先生演示:上左足,跟右足,右掌从左臂下穿出,右臂向下行,掌低于肩,左掌随之后抽贴于肋,劲意为小臂错压。此种练法有误。正确的方法是,改“右臂下行”为“右臂上行”,并横于胸前,掌略高于顶,劲意为横向擦肘。此种练法的正确性有何根据?   笔者对心意六合拳的拳法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在长期探索过程中,发现先圣立意创拳的密法一“古拳法相互配对法”。“配对”方法是,有此必有彼,有彼必有此;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这是古人创编心意六合拳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几乎所有的拳法从不同的角度在相互“配对”。   现在,根据“拳法配对法”的方法,对蛇行步的练法作以技术分析。蛇行步的技法为横向擦肘,小臂“窄面向外”,按照“配对”原理,必然有一式小“宽面向”的横向擦肘与其相“配对”,这是大龙形。如果把蛇行步的练法更改为“小臂锉压”,大龙形的“配对”就会落空,心意拳就会缺漏一种“横向擦肘”的拳法。但根据心意六合拳创拳“配对”的构思原则,古人绝不会有这样的疏忽,这只能是后人误传误习造成的。因此,蛇行步“窄面横向擦肘”的技法为正传盘法,而马先生更改为“小臂错压”是不正确的练法。  拳技配对是心意拳存在的普遍现象,这样的例子,信手拈来。例如,虎扑双把双手从下向上扑击,与此相应的拳法,必有一式双手从上向下扑击的鹰扑食。于此可证,所谓“三口并一口”平推式的“婴儿扑食”,是一种错误练法。又如,虎抱头的练法,为“正身”前曲中节与此相应的拳法,必有一式“侧身”前曲中节的一头碎碑。于此可见,把“一头碎碑”练成“正身前曲”是一种错误的练法。又如熊调膀的练法,为双膀“开圆离身”盘绕,与此式相应的拳法,必有一式双膀“收合贴身”盘绕的龙身。由此可证,熊调膀“贴身”盘绕是一种错误的练法。再如龙缠身的技法为“半身撞击”,与此相应的拳法,必有一式“侧肋撞击”的鹞子钻天。因此,用燕子穿帘代替鹞子钻天的练法,那就牛头不对马嘴了。   先人的构思古拳法的“配对”,对动物特征的仔细观察,有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诸如蛇是怎样出洞,一定见过多次。笔者小时候在乡下,曾见过蛇出洞时的情景:在一个大树洞里,盘着一条长蛇,一群孩子隔着一条小河,又是叫喊,又是扔石块,蛇受惊了,要出洞了。头向外伸,身子却向后缩,如此几回,寻机一下子窜到河里游走了。这就是蛇出洞的形态,古人见此形态,于是就演化成双掌前穿而步子后退的蛇出洞武技。若以“配对”而论,蛇出洞穿拳为俯穿,蛇吐信穿掌为仰穿,一俯一仰,构成穿掌“俯仰配对”。蛇出洞的步法为倒走“s”形,与直线倒走的鸡步倒踩又构成倒走步法的“曲直配对”。鸡步倒踩与踩鸡步构成步法“进退配对”。于是,就出现了“李政踩腿追马头,倒踩速退马对后”的壮观图景。对李政“倒回”的说法,误传有二:一说,双手下垂,自由退步,这羊就进退脱节,失去拳势,此说不可取。另一说,转身回踩,这样不管马头,踩坏庄稼怎么办?此说也不可取。由于不知道心意拳还有鸡步倒踩一式,因此也就无法弄清李政应该怎样“倒回”。   我们运用拳法配对的方法,可以纠正许多错误的练法,怎样配对呢?“配对”一词,指的是广义概念,不仅仅是两式相互“配对”,而且还包括三式以上的“合配”,以及各个层面的多方面的“组配”。有关配对问题,较为复杂,须另文专述,才能说清楚。      第八式 龙探爪      龙探爪,张先生示范:左臂上格的同时,进右步,推右掌,推击其面。姬氏传承的拳法称此式为“青龙探爪”,取“青龙白虎”之说。   青龙探爪怎样使用?张先生的“示范”——推掌击面。这样的用法是否正确?原传技法究竟如何使用?请看青龙探爪的释名辨义:龙者,神物也;探者,伸也,抓也;爪者,指也,钩也。于此明白,龙“探爪”不是龙“推掌”,两者虽都有“前伸”之义,但概念不同。一是探者,伸而抓,五指呈钩,力在指端;一为推者,伸而撞,手心涵空,力在吐掌。因此,“探”与“推”,两字不可借用。例如,“推”穿望月,不可改为“探”窗望月。因为,“探”不含“撞开”的意思。又如,八卦掌里的黑熊“探”掌,仰掌前伸,力在中指。若改为黑熊“推”掌,掌法就变了,其劲不在指端,而在掌击了。   经过一番咬文嚼字,终于弄清张先生示范的技法,不是“探爪”.而是“推掌”。青龙探爪的技法,原传为点穴术。右式作法:右掌伸其顶上,五指分开,其形如钩,中指点按百会穴,其余四指指拿天灵盖,一起向内深力。无耐现代人练拳都没有指功,改为“掌击”是可以的。但拿到擂台上作为标准化“示范”,那就欠妥了。   青龙探爪也是常见的拳式,但不易练到精妙之处。此式主刚,爆发力极强,为心意重锤之一。见某人盘习,拳势平弱且漫不经心,观其状不像龙探爪,倒像“羊伸腿”。可见,所习未得此式之正法。此类误习,主要原因是后掌落点位置不准,有在肋旁,有在腹下,由于间距大,双掌穿抓不够紧凑,必然会出现拳势脱节和架子松散的流弊。原青龙探爪的练法,有几处要点:(一)后掌落在肩部内侧,勿过肘弯。(二)步法为直进步,可三步,可四步,也可五步连环。如此双掌穿抓,可随意而行。(三)忽儿退步,蓄势而出,聚力如爆豆,这样可以极大的增加爆发力。此式盘至上劲肘,抓钩狠毒,凶猛异常,把把有雷声,犹如恶龙险爪,令人触目惊心。故有传日:“青龙爪,泣鬼神,抓天灵,立见坟。”  青龙探爪与鹰捉把,有异曲同工之妙,异在何处?一为立圆,一为扁圆;一走直行步,一走“s”形;后掌落点,一在肩膀,一在肘弯。鹰捉把,凌空盘抓,旋而不落。传日:“鹰捉把,不落把,旋空盘.探锐爪。”此式神威凛,力刚猛,鹰爪把把钩抓,凶狠险毒,雷声一震,使人胆颤心惊。   说起鹰捉把,其中有五个问题经常容易弄混淆。   (一)鹰捉不是鹰捉把,鹰捉把是大形,鹰捉是小形。鹰捉的练法是,落把而不盘旋,双掌落于胯平;鹰捉把的练法是,双掌盘旋而不落把,前掌略高于顶,后掌食指距肘弯三寸半左右。笔者揭示的鹰捉把,是“千亩田,一棵苗”,在其他门派,早已失传。误认鹰捉为鹰捉把,是由于没有得到正法传承。这里有个疑问,心意拳的承传,从古至今为什么小形鹰捉却一直被公认为是原传大形?鹰捉与鹰捉把,为什么整个心意门无人鉴识?对此,刘贵新老师作过解释:“鹰捉把的传承门规有些特殊,不仅仅是单传,而且是隔代相传,尚学礼得买壮图传,买得李政传,李得马学礼传,马学礼先前传承的情况不清。为什么隔代相传呢?这就应了民间一句老话:‘心头肉大孙子,老太太命根子’。尚买李三人,都是隔代‘长孙辈’,自然得到师祖的传承,而尚师破例,直接受技于我。”鹰捉把隔代受承,能有几人?无怪乎心意拳里只见鹰捉,而不见鹰捉把。   (二)《马氏六合谱》有句“鹰捉四平,足下存身”,何谓“四平”?何谓“存身”?这个意思很多人都弄不明白,有些谱文也解释不清。一看他们的录像,都把鹰捉练错了,练成单一手捉,上身平直的“鹰捉中平”。这与马学礼原传的练法大相径庭。正传鹰捉须有四捉,即手捉、头捉、肩捉与身捉,讲究全身捉拿的整体爆发力,有高墙倾倒之势。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练法必须大栽身。而大幅度的倾栽,需要有一个“支撑点”,因此小臂须横贴于大腿之上。这样就必须形成前掌与前胯相平行,后掌与后胯相平行,这就是马谱说的“鹰捉四平”。为什么要“足下存身”呢?存者,稳固也。因为,大栽身,易摇晃,必须用双足调节着力点,才能使全身重心稳固,于是就有马学礼说鹰捉须“足下存身”的警语。   因此,鹰捉一式须四捉,须四平,须存身,这才是正统鹰捉。   (三)口传:“鹰捉变虎扑,为常变手法。”这句话的意思,往往容易曲解成先双掌下落平胯,打出“鹰捉四平”,然后再用虎扑进击。,有些谱文都是这样说的。如此用法,对方早已脱逃。但原义不是这样,这里的鹰捉,是指用双手捉拿对方手臂,一手捉其腕,一手捉其肘,顺而捋之,浮其足根。当其调节重心之际,或意欲后撤之时,即用虎扑双把乘虚进扑,其必然应声而跌,此为“鹰捉变虎扑”之真义。   (四)心意门有“把把不离鹰捉”之说,这句话,也容易误解。常常误认为,其它拳法必须同“鹰捉四平”交替盘练。例如,马磊石《邓州心意六合拳》录像中有:燕子抄水后,加“鹰捉中平”,“鹰捉中平”后,又是燕子抄水,如此反复盘练。其它拳法的练法,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模式。   “把把不离鹰捉”的原义是,盘架时必须五指分开,燕子抄水由上向下抄,五指已经分开,这就是鹰捉,何必叠床加屋,再来个“鹰捉中平”?很显然,马磊石先生没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马氏六合谱》说:“出势虎扑,起首鹰捉。”何谓“出势虎扑”?盘练任何单式,必须有虎形进扑之意。何谓“起首鹰捉”?六合拳形,五指必须分开,呈略带钩状的鹰爪之形。这里涉及到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说明姬氏拳法的盘练,五指是分开的,而五指相并的少林心意把,不可能是姬龙峰原传拳法。姬氏原传拳法,有一个显著特点,行拳须摩身。只有“分指形”,才能边行拳,边摩身,而“并指形”的少林心意把,拇指内曲,是无法进行摩身的。由于掌形更改,必将导致对原传拳法作全面性的更改。因此,有的专家考证,认为“少林心意把是姬龙峰原传拳法”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五)“盘鹰捉,有雷声”,这是常识。有人认为,由于“真气运行”才能产生雷声,果真如此?两片乌云,一带阳电,一带阴电,相碰了就产生雷声,这是自然界的雷声。人之行拳,也会产生雷声。吸清气为阳,吐浊气为阴,当清浊阴阳两气在体内发生冲撞挤压时,必会产生人体雷声。因此,没有“真气运行”也会有雷声。   雷声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出势极其凶猛,犹如饿虎扑食;二、拳法结构极快,迅而不见指形。盘拳时,如能符合这两点要求,必生雷声。有人说,形意拳嫌“雷声”粗俗,故而弃之不用。我则认为,有雷声必发,忍而不发,是憋不住的。形意拳无雷声,不是“弃之不发”,而是拳法结构不具备产生雷声的客观条件。既无雷声可发,也就证实了形意拳与结构快疾、拳势凶猛的姬氏原始拳法不是同一拳种。仅雷声一说,足以推翻形意门坚持“姬龙峰创形意说”的各种考证。我们从雷声的研究中得到启示,姬龙峰传承的不是形意拳,而是心意六合拳。

  第九式龙形裹横

  龙形裹横,马先生示范,右足横行于对方身后,锁其左腿的同时,右臂平横在对方的胸腹前,左掌扶贴于右小臂阴面。继而,双臂合力,一起从左向右平行横捌,由于失去平衡,对方必然应声而跌。 心意拳龙形裹横之法,练的是横捌之劲,其有三式:一是十字裹_横,二是大劈裹横,三是龙形裹横。三式裹横,各专其用,各显其能,虽然同是裹横,但技法不同。十字裹横为横拔捌劲,大劈裹横为横争捌劲,龙形裹横为横扫捌劲。三种裹横的练法,常常容易弄错。马先生示范的“龙形裹横”,实际应是大劈裹横。此式采用的是横开三簧锁的劲法,关键在“二争力”。当右臂平行向右横捌时,左臂必须极力向左抽拉,形成两力相争,才能使大臂裹横发劲气满力足,产生极大的爆发力。   因此,“平行”横捌的大劈裹横,必须采用“二争力”的发劲方法。马先生使用的“两臂合力法”,就会使右臂的发力受到牵制。而“拔根”横捌的十字裹横,由于右臂下垂,又必须采用两臂合力的方法,才能使发力透彻。其间,两者劲意与方法的差异,要细细玩味,静静玩拳,才能有所察觉。   解释了两种裹横的差异,再说龙形裹横的练法。古传龙形裹横有两式,一为体,一为用。这里只作简述:右足轻轻上步,右掌慢慢托起,高与肩平,左掌后抽贴肋的同时,左腿轻提平胯。左足再落步,右掌徐徐下劈,与左臂交为十字,下蹲呈右式龙盘步,面向南方。继而,向北右旋体180度。双足扣摆,两臂十字翻花,左掌左旋,从腋下套出,从右旋的右掌背上穿出。再轻提右腿,左掌缓缓下劈,下蹲呈左式龙盘步面向北方。继而向东。又转西,复归于南。悉此法,四正四隅,可随意趋之,尽在十字翻花和双足扣摆的运用。此式柔盘,可贯通九节,平阴阳,疏气脉。盘肘,愈轻愈佳,如飞羽轻轻落地,似雪花静静飘散,行拳至此,方尽其妙。   至于活步之法。须游身而行,绕圈而进,忽起忽落,轻捷自如。忽儿,雷声一起,借旋体之力,向身后横扫,犹如惊龙回身。此即“龙无直行”之意,而非“曲行两角”之说。

  第十式白猿献果

  白猿献果,马先生示范,左掌仰上,用虎口卡敌喉,合右掌推击下颏。经考,在姬氏传承的拳法里,未见白猿献果。此式为“自编拳”。我们可以用“筛选法”和“比对法”对其进行考实。   (一)筛选法。心意拳有一条门规,同期学艺,分而授之,而且严禁私下交流拳技,有违者,即被逐出师门。此种六耳不传的授拳模式,代代相沿,这就保证了拳法原始名称的纯洁性。其结果是,相同者,师所传;相异者,己所编,泾渭分明。基于这一特点,我们把各派拳法名称用筛选法进行筛选,凡是彼此相同的拳法名称,即为姬氏所传,不相同的名称只能是“自编拳”了。   用筛选法对白猿献果进行考查,就会发现,白猿献果一式,在其他多数门派的拳谱中均无记载。因此,可以认定,此式为后人自编自造的拳法。只是蚌埠一脉有“白猿献桃”的练法,民国年间的心意拳大师宋国宾在蚌埠取八卦,纳形意,合三脉而修,吸收了八卦掌中的“白猿献桃”,但此“白猿献桃”并非马先生示范的“白猿献果”。   使用筛选法,为防漏误,须从第八代开始筛选,筛到李政。张海洲,发现拳法渐渐增多,再向前,筛到马学礼,曹继武,发现六合为一百五十六式。还要向前筛,一直筛到陈抟的《太华希夷无为灵动·心意功修持密法》,终于看到了“十大真形的原始状态”。原来,有鹤无鹞。其修炼,主灵动出架,带出十种动物在自发灵动中的原始形态。因此,世传六合,只能称“十大形”,不可能称“十大真形”。   同时。还找到了原传十二式的源头,是由陈抟十形,增鹞猫两式,演化而成。   前六势“主刚”,鸡鹰马虎鹤鹞演成武技,一律为“刚劲”;后六势“主柔”,熊猴龙蛇燕猫演成武技,一律为“柔劲”。   因此,流传的各种十二势,由于刚柔不分,仅此一条足以断定皆非为原传十二势。   (二)再说比对法。使用比对法,可以发现问题,如果两种拳式的“劲意落点”相互雷同,其中必有一式是“自编拳”。诸如“燕子穿帘”的技法,为掌推下颏,“白猿献果”也是掌推下颏,这样一比对,有“穿帘”不会有“献果”,有“献果”不会有“穿帘”,谁真谁假?“献果”在各派得不到印证,而“穿帘”在各脉皆有传承。因此,燕子穿帘为原传拳法,白猿献果是自编拳法。   拳用于身,古人已有成法:一抄下颏二抄臂,三抄腿裆四举跌,五抄开弓横用手,六抄铁牛耕铲敌。意思是,抄下巴,用燕子穿帘,抄手臂,用燕子穿林。抄裆有四法,燕子抄水——直抄,燕子飞——举抄,开弓放箭——横抄,铁牛耕地——铲抄。六种抄法,古人已设计得完完整整。

  第十一式鹞子入林

  鹞子入林,马先生示范,用左手接对方右手,上右步,人中门的同时,右肘横扫,擦击其胸。此为鸡步盘肘,是鹞子入林在走转时演化的“变手”,并非鹞子入林的“本架”练法。   鹞子入林斗艺,形似游鱼,游刃在人隙之间,为阵中斗杀的上乘武技。若未得正法,即使尽毕生之力,也难见全貌。

  所谓鹞子入林,鹞子在树林里必绕树而飞,林叶密,乱枝交,回转而翔,为必取之法。人学鹞子飞,一进树林,也要见树就绕,见林就转,在林中自然回旋,擦肩而过,翻身而行,若飞鹞穿绕在密林空隙之间。走转时,要有“连招”穿树夺人的威慑力,迫其退避三舍。虽在重围中,却困我难近,围我难合,矫矫健健,游回在空隙间,左冲右突,来往于随意中。 夫!鹞子穿翻形态矫健也,若惊龙腾翻,回折四方;行拳发招,手翻身翻盘步走,穿宫阵游斗八方。发把时,雷声一震,乱其神,苦其魄,惊走百万兵!记为人林论。 对于“鹞子钻林而绕树的习性”,形意拳则认为,鹞子只会“钻林”,不会“绕林”。因此,鹞子入林只有“钻林”的形象,设有入林后的“盘绕”。由于认识上的偏见,形成偏执的人林概念,形意拳鹞子入林的构思,只能局限在自编“组合式崩拳”上,认为崩拳的直拳冲击有“钻林”之形,这就是鹞子入林。鹞形的钻林之法,指的是“身钻”,而不是“拳钻”。林中盘技,侧身贴树而冲谓之“钻”,翻身而旋谓之“绕”,“钻与绕”相依相连。此技盘熟了,在人群中可见缝就“钻”,见空就“绕”,颇为得手。崩拳练法,只走直线,无法盘走翻旋。因此,崩拳既不能“钻林”,更不能“绕林”,崩拳的直劲钻打,不是九宫斗阵的鹞子人林。

  形意门本无鹞子人林的练法,只是在郭维汉传承的拳法里猜测,崩拳落点的“拳头子”有点类似“鹞形的钻林之象”,于是对崩拳稍加改动:就变成了鹞子人林。李洛能做梦也没有想到,鹞形的钻林之法是钻在“身法上”,不是钻在“拳头上”。

  又有襄县心意拳,则认为四把锤里的转身“肩切”才是鹞子入林。这是练“一形兼带十形之义”的道理,不是实作的鹞子人林。

  鹞子入林的盘练法很复杂,这里只作简单说明。上右步,左掌从右臂下穿出并前伸上托,高与肩平的同时,右臂屈肘上提,右掌背横布于头部右侧,呈鹞子入林左式,面向南方。继而,随着向右旋体,右掌从左臂下穿出,左掌再从右臂下穿出的同时,上左步扣摆右步,可运至西南、正西或西北三个方向,不必拘谨。这两步很讲究,可随意调节范围和方向。紧接着,扣左步摆右步,再扣左步摆右步的同时,右掌穿左臂,左掌又穿右臂,右掌再从左臂下穿出,定式呈鹞子入林右式,方向任意调节,不可刻板。步法三扣三摆,共绕行450度,按此法可左右盘旋。不足之处是,在换式时却有定式的迹象。

  还有一种练法,在太极阴阳鱼上运转鹞子入林,右式循顺时针方向盘旋,左式环逆时针方向盘旋,其状式式相连,首尾相接,游身翻走不停势。所行两圆的范围可大可小,只在交接处以两步作换式变势。随着步法的变换,可转四正,可绕四隅,飘飘然如翔鹞翻旋。手法的穿绕暗含鲤鱼的翻身,身法的翻拧兼带靠打胯弹,步法的运转要轻快迅捷,以盘旋的龙形步为主。

  但在诸位名家的录像中,却把鹞子人林练成直行步,这样也就无法盘树转林了。

  林中盘技,先要围绕一棵树进行三角步定势盘习。此技为顺步龙缠身,只有定步练法,由拗步鹞子入林变顺步演成,两者的手法相同。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明,鹞子入林在活步盘树穿走时,由于速度快,只见顺步践行,不见拗步形迹。于是,有人把此种练法说成是龙缠身。其实不然,鹞子人林的拗步形式在穿行中一闪即过,与此衔接的拳法为顺步鹞子侧身。在外形上,又与龙缠身相似,所异者乃鹞子侧身为践步穿走“s’,形,是过树窜林的重要手法,被拳家珍为林中密技,藏而不露。由于很多人不知道鹞子侧身的功用,也就无法在林中盘艺了。这里,还有个问题,鹞子入林冲树时一掠即过,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浮滑。于是,专设龙缠身一式,进行定步排树,以补之不足。由此可见,古人用拳的精微之处。   明白了这些道理,再说鹞子人林的穿树方法就方便了。

  在树林中选择两棵树,甲树在南,乙树在北,间距以两大步为宜。练习时,面向南,先盘右式鹞子入林,用三角步围绕甲树向左旋体。盘法是,右足越过树干向东南角上一大步,左足随之再向左横步后退。此时面向北方。与此同时,右掌从左臂下穿出,经三次抱球,右掌再复而穿出,恰合左足呈拗步右式鹞子人林。紧接着,右式鹞子人林一闪即过,疾上右足落在树根旁。此时。已转换呈顺步右式鹞子侧身。继而左足向前跨一大步,右足再向前跨一大步,落在乙树近侧,于是左足再越过树干,围绕乙树盘走左式鹞子入林,方法同前,不再赘述。

  等到掌握了两棵树的盘绕方法,就能在树林里随意穿行。因为,串联双株与贯林绕行的基本方法一样,只要调节双足的扣摆角度,即可运转到任何方位。但这里有个实际问题,林间树木的间距有大有小,“间距大”又如何过步?古人传有一法,简介于下。例如,走转时内裆之右足,不要落在甲树根部,只要向前上半步,左足就能借着冲刺力向前蹿出一大步,右足又借左足之力蹿落在乙树旁,于是再转左式。这是鹞子入林的“半步玄机”,大家试一试,看看灵不灵?林中过步,还要躜穿几丈远的间距,以训练远距离过树穿杀的特技手法。践步之法,取鹞子侧身绕穿之步,飘然而至。手法采用上惊鲤鱼翻身戳其目,乱其神,势必躲身而避;下用铁牛耕地,捣其裆,铲其阴,必然退步而让。这两招绝技连环施用,敌唯有顺避闪身,于是就留下缺口,岂有不出重围?   但在实际的围斗中,鹞子入林的作用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大家还不知道鹞子入林有阴阳两式的练法,由于阴式与阳式需要依存相济,因此,失去任何一方,就不能充分发挥鹞子人林的功用。有传云:“得了反阴阳,难得正阴阳。”可见,鹞子入林阴阳两式的传承是十分保守的。什么叫阴阳两式?若喻以天理之象,使用三角步,作自身旋体,就像地球在自转,此为“反阴阳”;使用绕行步,作围环运转,就像地球绕着太阳在公转,此为“正阴阳”。因此,拳技的绕行只有呈显阴阳运转的自然天象,方尽全劲,才是鹞子入林的完整练法。

  《马氏六合谱》中说:“若遇人多,三摇二旋。”“两旋”,是指正反阴阳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式。这里,马学礼说的“两旋”,包括阴式与阳式,不是取其一而单旋。“三摇”,是指晃身三摇的熊形猴相,为心意三绝手之一。襄县某君,缩着脖子立个熊出洞的姿势,说这就是熊形猴相,那是弄错了。熊形猴相一式,连那些名门大派的尚不见传承,何况襄县小传?形意拳某些弟子,戴家拳某些传人,在著书立说时,动不动就说“三摇两旋”。形意拳是不是有“三摇”,你练过吗?戴家拳是不是有“两旋”,你会练吗?连自己还没有搞清楚“三摇”与“两旋”为何物,却要读者去“三摇”,去“两旋”,岂不笑话?

  备考:传云,有一式斜形把,为鹞子人林的原始练法。盘时,两臂上下展开,前掌布于头上方,后掌落于胯下方,双掌心侧向,形如鸟之张翼,振振欲飞。练法同前说,手法有异。穿行时,一侧贴树而冲,以不碰树干为上乘。因此,所穿空间必为最小的间距,也就不必在“人为缩小的等距”间钻绕了。

  第十二式马亮蹄

  马先生示范的马亮蹄,为古传马形拳法之一,此式的“练与用”显得轻巧而随意,双拳轻轻一握,弹打对方面门。由于距离近,动作简洁,命中率极高,只要穿进对方双臂,一提一扑,发无不中。马亮蹄一式,看似平常,但伤害性极大,容易击中对方双目,所以,不可随意乱用,以免造成严重后果。此把用劲的方法,一在拳心,一在腕根,双拳的间距宜小不易大,距离大了,就不能发挥“亮蹄”的技击作用。心意拳中,还有一式七星打法,专用单手拳心轮流击打对方面部,如此则与马亮蹄配成一对,使用单双拳心弹拍面门的“拳心技击”。

  马亮蹄的练法说流传不广,是一式比较生辟的拳法,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此式的正传练法。也有人称此式为“白马亮蹄”,但把练法弄错了。“自编者”认为,既是“亮蹄”,必在足上,于是,双掌摆动如抡劲,前脚掌极力上翻,以示“亮蹄”马之疾奔。收缰亮蹄必然成双,何以单腿而亮?殊不知,古人的“亮蹄之法”在双拳上,不在单足上。因此,今人编拳,怎么能猜透古拳法之用意?

  评《武林大会》心意六合拳之误(中)|武林大会

  练武术到底有什么好处?

  1、健体:

  武术动作能够促使青少年的肌肉和力量得到增强,柔韧、肌肉的弹性得到提高,必要时还能防身自卫。

  2、启智:

  练武,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供氧量,刺激大脑皮层神经未梢,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习武不单是增强骨骼肌肉的发达,更是空间转换,思维反应,形体感知等右脑功能的综合发挥。

  3、育心:

  习武既能修心养性,更能从锻炼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浩然正气。一位武校的小学生曾写道:“在接受训练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不仅学会了武术基本动作,还通过教练的教导,明白了武术不是一项简单的运动,它更多包含着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强不息、乐于助人的理念。武术改变了我,我就向一株向日葵,每天快乐的迎接新的朝阳,在不自不觉中茁壮成长。”

  4、知礼:

  武术人把“礼”作为武学核心思想。强调“礼始礼终”。青少年在练习武艺的同时,通过对长辈、教练、队友行“抱拳礼”,培养成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和互相学习的生活作风,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5、自信:

  当今社会,许多青少年为人、为学缺乏自信和担当,通过练习武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自信心明显增强了,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了,这对于成长期的孩子至关重要。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baogaocailiao/39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