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mengfu.com--高中作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下是本站分享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上述四项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也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主要内容。

  1.“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语言运用题来考查。

  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承接性最强、创意性最高、变化最大的一大板块。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

  考查方式一:选择所示语言材料的对错优劣

  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的成语使用、第18题的语病判别、第19题的表达得体等。

  考查方式二:要求考生完成一定的表达目标

  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的补写语句、第21题的推断分析,北京卷第25题的微写作,天津卷第20题的“词云图”等。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题来考查。

  “阅读欣赏题”即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等,这部分一般占试卷分值的50%左右。2018年高考语文的阅读题,很可能会呈现以下2个特点:

  一是“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二是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我们都知道,当前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核心素养一体四维: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对老师的学养积淀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之下,语文老师的核心素养应该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自了解新课标以后就一直萦绕脑海,挥之不去。语言建构与运用,我想就是以前“听说读写”的提法吧,听读为输入(积累口头与书面的需要材料),说写为输出,即口头与书面表达,也就是言语实践。而思维、审美和文化的要求就高了,需要文史哲的底蕴,需要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强大的构思剪裁能力,总之一句话,厚积薄发,创新创造才有出路。

  语文课堂要提质增效,就必须变革老师死命讲,学生不爱听,读书没兴趣的现状。那语文老师的核心素养该是什么呢?再次回归到这个问题上,我想应该是解读与诠释的能力,以课本、名著、其他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等经典作品为基点,深耕文本,广拓资源,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要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我想根子在于读,思,写,不读书不写作的语文老师是无法合格的,遑论优秀。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前方的路还很长,加油吧,少年!

本文来源:http://www.cnmengfu.com/youxiuzuowen/66303.html